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和类型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教育资源占有少,能力素质相对较低,心理相对较弱,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生存状态与社会主流相对脱节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谭宏斌 《教书育人》2008,(5):108-109
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  相似文献   

3.
贫困学生是高职院校内特殊群体之一,这类学生在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特别是就业心理等方面相对于普通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贫困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巨大,给其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部分贫困学生出现了心理疾病。本文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关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的加大,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  相似文献   

5.
贫困学生是现存于我国农村中小学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部分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明显的心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难以合上节拍。因此,如何消除贫困学生心理上的偏差,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能力,扬起他们理想的风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贫困学生的心理偏差表面看来,部分贫困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较差,在体能素质上也普遍不如其他学生。实质上则是因“贫困”长期的负面影响,造成其心理失常,其潜在的体能素质未得到正确发挥所致。与普通学生比较,这些贫困学生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贫困生作为高职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受到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障碍又造成了他们的"精神贫困"。贫困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自我调适、自我管理从而完善自我,才能彻底地"脱贫"。自我教育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心理的调适,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正视贫困,正确看待贫困的压力。贫困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7.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差而引发的贫困生心理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文化特征分析后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资助模式创新,可采用"立体式"资助模式,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形成帮扶合力,培养贫困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于强势学生群体或正常学生群体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使用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的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当  相似文献   

9.
受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持续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凸显。本文通过对云南地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呈现当前社会背景下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的样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多受制于就业资本不足、就业观念保守和就业机会稀缺,导致其慢就业、不就业问题相对突出。破解边疆地方高校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边疆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打好“组合拳”。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蕾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2):117-119,134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有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贫困学生群体常见的不良心理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扩大,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贫困学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学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关注贫困的心理健康,引领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彻底摆脱"双贫"困扰,是学校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这些家境困难学生的心理调适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也是学校领导和每个教师应该关注的群体,为此,也需给他们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做好“贫困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才培养的大事。本文从分析“贫困学生”群体特征 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独立学院由于按教育成本收费,因此,学费相对较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比较优越.然而,独立学院同样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相比较其他院校的贫困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同时面临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本文就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综合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贫困学生不仅需要经济资助,其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综合素质发展等问题更需要关注。为此,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资助先行、育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给贫困学子更多的关爱,促进贫困学生的和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求学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三个不同层面来探究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尤其关注贫困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及其心理教育问题,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敏 《教书育人》2011,(15):56-57
一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目前,对于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尚无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有学者指出,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一般是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校园内出现的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习基础又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及贫困学生、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考试不及格的重修学生、大龄已婚学生等群体。有的笼  相似文献   

18.
许婕  李向楠 《成人教育》2012,32(9):110-111
新时期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数众多,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并存,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并存。这一变化的制度原因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带来高校贫困生的大量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各高校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应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19.
群体心理是社会状态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重要媒介,分析群体性事件必须了解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公正受挫心理加剧、信任感缺失、焦虑感萌发、维权意识觉醒与崇尚武力维权方式的矛盾心理。在从众心理、群体认可心理、情绪传染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机制下,激发为群体性事件。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有助于寻求到有效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生总量庞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家庭与社会把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如何成为孩子的心理辅导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