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但与之相悖的校园欺负现象却很严重,且近年来因学校欺负行为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  相似文献   

2.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危害性已引起许多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学校欺负都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欺负现象。  相似文献   

4.
罗艺 《时代教育》2010,(8):280-280
本文通过对一些研究与文献的回顾和总结,介绍了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校园欺负现象的定义、当现状况,以及影响校园欺负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对于改善校园欺负的现状提出了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学校欺负是指针对某个学生反复出现的间接或直接的消极行为,由于学生之间的力量失衡,使得欺负者的认知扭曲,而那些受害者则由于无助,屈从于长期的身心折磨。学校欺负不仅对欺负者和受害者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也破坏了整个校园的学习环境。学校欺负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的胁迫、威胁和嘲弄;身体的虐待,如推搡、踢打等;冷漠和孤立;武力威胁、勒索和故意破坏等等。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欺负现象。意大利的中小学校里有高达37%的孩子被欺负或欺负过别人,澳大利亚28%的中小学生被欺负过,日本的这一数据则是27%。挪威的孩子欺负发生率最低,只有7.5%,这是因为挪威早在1983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反欺负预防体系”。截至2000年,全世界已经有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19个国家对学校欺负展开了研究,并发起了各种各样的反欺负运动,如1996年挪威的“预防和控制学校欺负计划”、1991年至1993年英国的“设菲尔德(苏格兰北部城市)反欺负计划”以及1998年欧盟(芬兰、瑞典、英国、荷兰等国)发起的“安全和人道的校园”等活动,掀起了一股反欺负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社会提名法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行为表现、同伴关系之间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3)在中小学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韩凤仪 《考试周刊》2009,(38):209-210
欺负行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有着严重的危害。个人的心理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存在导致欺负行为发生的不利因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学生的欺负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中小学生品行现状 笔者于2003年至2005年分别就“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状况”和“中小学生攻击与欺负行为”为题在我校(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品行表现有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园里欺负人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对他人恶意推搡、打骂等身体侵犯行为以及取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名誉侵犯行为。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妨碍他们的成长发展。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控制,对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校中一个常见又不可忽视的问题,欺负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在我国中小学也不例外.相关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经常被人欺负,学生容易产生抑郁、孤独等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有可能转为欺负者,形成恶性循环.及时发现并对被欺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本案例采用沙盘疗法和归因疗法,对一位被欺负的学生进行干预,减轻其被欺负后的心理状态,并逐步促进自我认识,改变对这件事的归因方式,帮助该生适应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从被发现后,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该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着校园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介绍,尝试运用其心理作用机制,以中小学校园中欺负现象为切入点,对此种现象的成因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该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解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对我们开展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教育现场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某些因司空见惯而不被反思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未必合理",对一些"平常"现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或许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4.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解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学校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对我们开展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追逐打闹行为的实质 中小学生的追逐打闹行为是校园常见现象,常被当作消极行为受到学校纪律禁止,或受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干预.但实质上,追逐打闹是所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和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一种本能的游戏活动.英国人类习性学家布洛顿·琼斯(N.G.Blurton Jones)早在1969年就研究过此类行为.  相似文献   

16.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中受害学生的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搜身、抢夺、殴打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暴力事件在相当一些学校都有发生,不少中小学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比较固定的群体,比如外地生、转校生和行为比较怪异的学生等。他们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所以遭遇暴力后无法得到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往往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反复被伤害。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采访中,某中学的一位副校长无意中谈到了校园敲诈这个话题。这位副校长说,两年前,他在另外一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周围经常发生学生被敲诈的事情。这种校外社会青年敲诈学生,有时候很嚣张。“有一次,我在校门口看到学校的一位学生被几个年轻人叫了过去,我走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那几个年轻人马上走开了,这位学生竟说没什么事情,但我知道,这个学生正在被敲诈。”为了制止类似的事情发生,有段时间,当地派出所派出一些便衣民警到学校周围巡查。  相似文献   

19.
高相凯 《文教资料》2008,(11):105-106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学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职业学生欺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者采用职业学生欺负行为问卷对700名职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中存在欺负和被欺负现象,且与性别、年级、校园环境等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