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产生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化程度高的教派生命力就强,流传影响就大.  相似文献   

2.
印度产生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化程度高的教派生命力就强,流传影响就大。  相似文献   

3.
4.
佛教中国化最成功的宗派——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而由盛转衰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诸宗争鸣推动佛教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应形成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派别,使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活力在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民间精英中同时激发;禅宗创立者慧能宣扬"佛性即无南北"并尊称听众为"善知识"的事实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歌颂大众、发动大众并尊重大众的首创精神;佛教普度众生的多重法门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对人的精神关怀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制度关怀和物质生活关怀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出于传播的需要而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两千多年的"中国化"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内在机制和发展动力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因此,科学地汲取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儒、道从排斥、斗争到融合从而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以儒家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相似文献   

8.
在世事变换交替的年代,佛教中国化极大地填补了中国人俗世生活的精神信仰需求,如信仰观音菩萨等,从彼岸信仰这个角度纾解了广大民众俗世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为传统民俗的素食文化、民宅民居风貌以及民间习俗等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佛教中国化对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深入于中国文化之中并作为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其影响主要集中并体现在中国的社会教化方面。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三家开始交融互补,并且在政府和民间,佛教都取得了成功。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道德学说中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部分,从而更加符合国人的道德习惯,达到儒佛一致,成功地融入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教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佛教传经者与佛教信徒由于能够严格地遵守清规戒律,钻研义理,博览群书,故此一时成为有着巨大示范作用的道德楷模,得到胜过儒家大师的尊重。随着三教合流,三教相互借鉴,各为统治阶级所用时,佛教道德学说在其华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认同,它在大众中的教化作用就会确定下来,从而在更为深远的意识上和更为广的范围内有效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就蕴含着高贵、圣洁之意。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物化形态造型中莲花的纹样和象征意义也进行着一场"中国化"的改造,并创造出新的艺术图式。莲花既为佛教的宣传提供了一种形态观想,同时也在佛教的影响下丰富了自身本土文化,这种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健康的吐纳能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古文论主导模式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中国古文论走向了"<诗品>式"而非"<文心雕龙>式"的批评文体之路,使其在外在体制上趋于简易化,内在指向上趋于性情化,具体分析这种影响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中互相融合,直至其优秀基因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中国化之后,最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比较两大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理论品质、哲学底蕴、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代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后,在中华文化的强烈刺激之下,迅速地与本土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佛教的中国化是在不断地选择、接受、转化过程中完成的。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国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显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凸显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可通约性。当下,新生之后的佛教精义对于平衡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快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亚霏 《文教资料》2014,(19):46-47
离开中国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实现中国文化复兴,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和陈述本土文化底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渊源,寻找正确途径,总结经验,以期推动本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交叉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莲花崇拜(或莲花信仰)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莲花形象以宣传佛教理论,借助莲花生物特征以阐述其义理,提供了引导教内僧众和教外信众追求的理想目标。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认真审视其发展轨迹,挖掘其基本理论中与当代社会现实有价值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主流文化实现新一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任何文化接受,都首先是人的接受.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对佛教的接受特征是:出于"滋养人生"的目的,文人借以沉溺于虚静,逃避现实,"游戏"人生;百姓因之而耽于迷信,麻醉心灵,"苟活"一世.其接受过程与结果,是集儒、佛、道消极思想于一体,在极大程度上"改塑"了中国人的国民性.鉴于此,鲁迅的相关警示话语,仍然是值得今人重视与铭记的.而文化交流与融通的要义与要则之一,则是应当对此保持清醒.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提出了"精神解放"、"妇女解放"、"解放运动"等概念,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认为世界是群众的世界,平民的世界,历史是"平民的新历史",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主张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民众的先驱,民众做知识阶级的后盾";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表述,初步阐述了作为"共性"的社会主义与作为"个性"的各国实际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义"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会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在近代中国呈并行发展的趋势,两者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赋予中国社会新的文化元素,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化基因,使之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序互动,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如何更好地实现两者的渗透融合已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有必要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探讨两者渗透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