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白先勇来说,对存在主义的持久兴趣来自一种境遇的相通和自我认同建构的需要,白先勇的小说表现出个体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的忧虑,前者映照出作者个体生命认同困局;后者则寓示着战后台湾以及海外中国人存在困境,将个体悲剧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是白先勇能够不囿于西方现代派,建构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中国现代派诗,包括本世纪20年代中期的象征派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现代诗、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50年代至6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朦胧诗,共同经历了选择改造过程:从盲目模仿、全盘移植到中国民族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与西方现代派诗艺的融合。值得我们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文学表现自我与反映现实人生的关系、怎样掌握文学表现的隐蔽度与大众接受能力的分寸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派文学以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从各个角度相当真实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及当代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本文仅从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文学价值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强调文艺的阶级性与社会功利性的本质,将文艺的阶级性原则运用于文艺批评。他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从认同、接受到批判、排斥态度的转变。我们在接受他的这个评价观点时,进行了夸张变形,忽略了他的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肯定的论述,因此不可避免的在对待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态度上走向了否定的极端和简单化的处置。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与犹太人生存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因表现出人类生存意义的悲剧性和荒诞性,被西方人认为是给人类指引痛苦的人。文章认为,卡夫卡作品能够表现出如此深刻的主题,是因为卡夫卡与现代派作家除了面临共同的客观世界(现代巨变的社会)之外,作为犹太人后裔的卡夫卡,犹太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和他个人作为犹太人的生存体验构成他对现实主观体验的一种特殊激情  相似文献   

8.
台湾现代派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点悲观虚无,色调晦暗.表现手法上借鉴象征主义、意象派和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表现自我内在的心灵世界,抽象地探讨人的价值.台湾现代派诗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是深刻的,探讨了人在社会和金钱及自私虚伪本性的挤压下的各种心态,在很多方面做出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史国栋 《农村教育》2007,(12):55-55
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人选高中语文课本,结束了长期在中学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承认了独立的人性.承认西方现代派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段革新。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前出现一些问题到现在也在中国应运而生。现代社会在充分开拓人的视野,扩大人的选择天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空前困惑。人们现在最常说一个词就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1.
与五四时期相比,新时期作家借鉴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坛全面渗透,并被中国化,表现为与新时期社会变革同步,与新时期文学主潮合流,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融合。新时期文学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成功经验将对跨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蒋元成 《甘肃教育》2004,(12):46-46
情感与精神的表现是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与精神的表现,首先必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再现和表现两种创作方法。所谓再现.就是描绘人和事物的客观情貌,使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再度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所谓表现,就是传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事物和人生的主观情感。因此抒情性较强的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和西方现代派美术,是以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派美术受全球美术界关注。西方现代派美术追求平面化、二维性,这是西方美术史学家和创作者研究的课题。西方现代派美术自希腊开始了对东方美术的承接,本文重点探究西方现代派对东方美术吸收的路径与特征,指出西方美术自文艺复兴开始向东方艺术借鉴,他们丢弃了西方古典绘画的三维性创作手法,只追求东方艺术的视觉图像性与装饰效果,并没有对东方艺术境界与神韵进行深刻领悟,他们一方面坚持自我革新,一方面也在东方化的借鉴中推动全球现代美术的发展。了解西方现代派美术东方化的学习借鉴历史与经验,可以增进中国美术的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和倾向的总称。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崩离析的局面,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畸形脱节关系。就其思想根源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则直接受现代反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超人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结束了长期在中学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承认了独立的人性,承认西方现代派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段革新。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前出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学从古希腊到现代派时期,经历了多种文学现象及其文学流派的演变,这种演变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反映了西方人崇拜心理的几个阶段,即自然崇拜、系教崇拜、人住崇拜、理性崇拜、个性崇拜和非理性崇拜。几乎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一,每一种重要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崇拜心理作基础。文学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形象化的反映,崇拜心理往往是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文学与崇拜心理之关系,对于研究文学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因素是有一定启发的。  相似文献   

18.
异化问题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现代派文学表现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全面异化,其理论根源是反哲学思潮与“现代心理学”和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九叶涛人是一群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在四十年代风雷激荡的中国,他们严峻地审视现实,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技巧,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西方现代派诗人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思索人生、探究宇宙哲理,写下了大量的现代诗,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足迹。九叶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敌人、阶级敌人刻骨的恨,对光明未来的美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本位文化派、西化派、马克思主义文化派三大派别和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文化革命主义之分野。对于文化现代化来说,文化保守主义具有阻滞和校正的双重作用,文化自由主义则具有激进和借鉴的双重作用,两者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各趋一极而表现出偏激性和片面性特点。文化革命主义成为现代文化变革的动力,它致力于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其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确保了新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