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世界     
物种将加速灭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曾预计,假如大气平均温度上升超过1.5℃,那么,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假如大气平均气温上升3.5℃以上,将有40%~7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如果按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计算,40多年后,地球上将会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动植物物种将灭绝或濒临灭绝。而即便在最近的20年后,也会有八分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教学》2009,(12):67-68
据2009年7月4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2009年7月2日电,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地球上物种继续在消失,国际社会无法实现到2010年阻止生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目标。报告分析了列入红名单上的44838个受威胁物种的生存状况,指出至少有16928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险,这数字肯定低于实际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数,因为IUCN只分析了全球近180万物种的2.7%。  相似文献   

3.
当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急剧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险时,就会被列入濒危物种的行列。不过你只知道动植物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其实在人类社会,金发女郎也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科学家把她们列为了濒危人种。  相似文献   

4.
地球是太阳系八(或九)大行星中最为璀璨和美丽的星球。地球之美在于生命之美,在于数百万种生物的繁衍生息、协同进化、欣欣向荣所演绎出来的各种生命奇迹。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地球上的很多生物正在遭受灭种之灾。据比较保守的估计,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便达140个之多,要不了多久,全世界野生生物物种灭绝的数量将达到其总数的15%~30%,那将是一场十分可怕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于很多神话故事中现身的独角兽,据说最终灭绝,是因为没有搭上诺亚方舟而淹死在漫漫大水中。在那场持续了40个昼夜的大雨中,与之一起销声匿迹的,还有无数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挤进诺亚方舟的幸存者。那场空前绝后的洪水,是上帝对地球的惩罚;而最终驶入《圣经》的诺亚方舟成了物种的保护神。试想,假如没有那艘据说是用柏木制成的"巨大木箱",结果将会怎样?现在的地球可能还是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6.
苏韵君 《海外英语》2014,(3):4-4,60,64
你的国家有象征物吗?在2013年初,英国广播公司野生动植物杂志进行了一项调查.为的是让读者挑选出一个英国的国家象征。有十样物种可供选择.包括獾、红松鼠、水獭和知更鸟。刺猬以3849张选票(大约总占选票的40%)成为赢家!  相似文献   

7.
姜博 《留学生》2010,(7):21-21
西方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带来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物种多样性锐减,大气成分改变、冰圈退缩.我们正经历着继恐龙消失后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浪潮!  相似文献   

8.
大河 《宁夏教育》2004,(12):37-37
地质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那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物种的灭绝原因,其中确定物种灭绝的时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传统的地质测年方法得到的结果有时相互矛盾、混淆不清。科学家近日提出一种新的地质年代测定方法,并通过这种新方法证明了约2.5亿年前的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使当时地球上95%的生物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9.
假如地球上没有森林,其后果是:陆地生物的99%将灭绝,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全世界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生物固氮将减少90%,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生物放氧量减少69%,地球升温。许多地区风速将增加60—80%,亿万人将因风灾而丧生。水灾频繁,大批农田、城市、道路被水冲毁。人类得不到木材以及林业副产品,生产、生活寸步难行。空气污染,太阳辐射增加,人类将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10.
杨旎 《内蒙古教育》2007,(8X):44-45
科学家现在已经在地球上发现和命名了约170万种动植物,但实际上地球上的物种远远超过这个数。试图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科学家和决策者们在这样一个谜团面前很没面子:没有人知道地球上到底生存着多少不同种类的动植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物种大约为300万种,现在则认为至少有500万种,但许多专家指出,保守的估计是1000万种。  相似文献   

11.
在30-35℃条件下,红瓜种子催芽5天发芽率能达到90%,在23.5℃条件下达到15%,40℃下发芽率为40%,红瓜种子萌发的最宜 为30-35℃;刺苋种子催芽5天后,23.5℃低温发芽率3%,35℃的发芽率为33%,40℃为1%。利用变温及25%PEG6000溶液处理可大大提高刺苋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2.
于之珠 《高中生》2010,(3):55-55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第三次物种大灭绝。这是地球史上最严重、最惨痛的灭绝事件,其中70%的陆地脊椎动物彻底消失踪迹,而海洋生物更是险些全军覆没,有超过90%的种类永别地球。当时由于浅层的大陆架大面积暴露,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再加上气温升高,导致海洋“窒息”,形成大片“缺氧地带”。  相似文献   

13.
荒漠化被视为地球之癌,全球目前有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及1/4的陆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并且还在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如今,地球又处于物种灭绝的边缘。美国史密松尼研究中心的昆虫学家埃文估计,我们与3000万物种共享这一个星球。另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接近1亿种。……  相似文献   

14.
本刊在2007年1~2月合期中曾撰文介绍过地球物种的大灭绝事件,它们分别是4.38亿年前奥陶纪的物种大灭绝、3.6亿年前泥盆纪的物种大灭绝、2.45亿年前二叠纪的物种大灭绝、2.08亿年前三叠纪的物种大灭绝和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恐龙大灭绝。实际上,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中,物种的灭绝事件远不止这5次,只不过它们的相对规模较小,时间没那么突然,所留下的化石证据没那么典型,那么多而已。在奥陶纪开始时,动物们刚刚从寒武纪末期的物种灭绝中复苏,因此才有了一个新的纪——奥陶纪。与终结奥陶纪的那场物种大灭绝相比,寒武纪末的灭绝是缓慢的,规模也不很大,但它对当时最重要的节肢动物三叶虫而言却是不小的灾难。在奥陶纪的初始期,生物是极少的,但很快地便由进化的生物填补上了。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被视为地球之癌 ,全球目前有 2 / 3的国家和地区 ,1/ 5的人口及 1/ 4的陆地受到荒漠化的危害 ,并且还在以每年 5万~ 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如今 ,地球又处于物种灭绝的边缘。美国史密松尼研究中心的昆虫学家埃文估计 ,我们与 30 0 0万物种共享这一个星球。另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接近 1亿种。这样一个物种丰富、鸟语花香的伊甸园 ,已经被人类的活动破坏得面目全非。人类发展居住地 ,扩张领土 ,砍伐森林 ,污染河流 ,破坏臭氧层 ,使无数的物种走向灭绝。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威尔逊说 ,我们对于共享世界的其他生命所知甚少 ,世界就像…  相似文献   

16.
本周西非森林中的一种红猴被正式宣布已经灭绝,这是18世纪以来有记载的第一种灵长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们称令人不安的是将来还将会出现物种灭绝浪潮。实际上,研究表明,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之久的608种灵长类动物中有五分之一的物种将会很快灭绝。  相似文献   

17.
用35~65℃恒温水浴对津春5号、新白玉、津研4号3个品种的黄瓜种子进行热击处理15-40min,结果表明45℃,20min处理津研4号种子的萌芽率明显升高,达到95%,平均株高和健壮度均较好;而45℃,30min处理津春5号与新白玉种子的效果较好.浸泡(8h)加热击(20min,45℃)依次处理以上3个品种的黄瓜种子,其萌芽率分别达到68.3%,74.7%和97.7%.表明适当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可以提高黄瓜种子的萌芽率.  相似文献   

18.
物种大灭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生态系统曾经经历了五次崩溃 ,每一次崩溃都使得大部分生物突然灭绝了。现在 ,地球正面临着它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带来这场灾难的不是外界力量 ,而是人类自身的破坏性生存方式。在地球35亿年的历史中 ,它经历了多次的物种灭绝 ,其中最严重的危机几乎使地球成了死域 :2.5亿年前 ,在一次历时几年的危机中 ,地球上96%的物种消亡了。而最著名的一次浩劫发生在6500万年前 ,恐龙自此从地球上销声匿迹。这一次灭绝事件格外引人注意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它们的遗传缺陷 ,还是外来事件所为 ?如果恐龙在成功地进化了几百万年之后仍…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发现,格陵兰附近的冰层正在加速融化。因为1996年时格陵兰的冰层只有9.59×10~9立方米的冰融进海洋,而到2005年有2.21×10~(11)立方米的冰融进海水中。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生物灭绝的最大杀手,预计未来几十年内,将有数千种动植物因此灭绝。如果下  相似文献   

20.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近期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人类因此受到的灾难性影响将无法估量。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拯救地球”的惊人构想。“太空盾”抵挡阳光辐射这种想象实在有些疯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