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灿 《考试周刊》2011,(25):29-30
《语言学与翻译语言》一书通过理论的阐述说明,问题的详尽讨论和实际例子的练习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加强了读者对语言学是如何用来帮助翻译创作,实现翻译语言描写,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理解。总体来说,本书主要有四个特色:①研究角度新颖;②内容全面;③结构合理;④语言简朴。此书为学生和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的最终目的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渊源必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译者不仅要照顾双语的民族色彩,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尽可能地统盘考虑矛盾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正确领会文章意义、精神和风格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问题,包括翻译标准本身、源出词的理解和译入语的表达。精确的翻译只能是相对而言。文章分析了语言模糊性的具体表现,《荷塘月色》两译本中模糊语言翻译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希望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价值,对后来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是一项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的语言相互转换,这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重要的活动中,如何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地传递作品本身的味道,忠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采,同时又能有所创造,是人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在所有遇到的翻译问题中,语言规范化更是需要注重的首要方面,本文将试着分析语言规范化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从哪些方面能够更好的做到语言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用另一种贴切、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传世名作,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译文进行分析,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晓亮 《考试周刊》2012,(47):22-23
在翻译中既做到形似又做到神似并非易事。朱纯深先生在英译文《荷塘月色》中运用了许多常见且灵活度很高,富于表现力的小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及修辞手法,在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体现的意境和美感,力求做到与朱自清先生的原文最大限度地近似,从而再现了原文清新自然的风格。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并以此视角分析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的英译文,阐述译文在各个层面上如何合乎翻译标准,最终成功再现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旨在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上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本就翻译的第一个标准“信”谈一点粗浅的认识。通过对《呼啸山庄》第十五章的翻译实践及对原主题、风格、形式及语言的分析.说明“信”即忠实,也就是译应在意义、风格和形式三个方面忠实于原。  相似文献   

8.
姜瑞祝 《职教论坛》2003,(22):61-61
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如诗如画,寓情于景。而这优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一、朴素清新,富有哲理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语道破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统领全文。作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家、人民又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作者虽对这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不明白出路在哪里,因而内心感到彷徨、苦闷。如何排遣这种郁闷之情,自…  相似文献   

9.
杜娟 《考试周刊》2014,(18):18-18
语言分析有分与合的问题。汉语说与写基本一致,书写以字为单位连写,词与词之间无间隔,按照语流和意群断句,因此,在接受语言信息(听与读)时,就要在一个语言片段中切分出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义单位——词。切分的不同,所领会或表达的意思就不同。文章对翻译思维中的语言分析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夏宁  叶慧君 《海外英语》2020,(6):174-175
《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作为翻译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学位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翻译硕士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素养的双重任务.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如何将课程设置得丰富生动并与时俱进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该文从政治文化与语言文化的关系、词云图、双语对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在该课程中融入政治文化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叶菡 《海外英语》2012,(9):190-191
翻译是一个原语的语言信息向目标语的语言信息转化的过程,其成功离不开译者对语境的总体把握。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宋代词人范仲淹所创作的《渔家傲》情感深沉,是我国古代宋词中的优秀作品。该文着重从非语言语境的角度来对卓振英、毛小雨、许渊冲三人的《渔家傲》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来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影响和其在译文选词与造句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忠实”和“信”一直被奉为翻译的标准,但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加之翻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观介入和采取的不同策略,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最终,“忠实”和“信”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理想。本文本所要讨论的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误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对策,希望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罗新璋先生曾经将中国翻译学理论及其发展历史概括为四个词语,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案本"重视原文和直译,"求信"要求准确传达信息内容,"神似"趋向于意译,"化境"是在表述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英语小说时,不仅要重视词汇、语法方面的翻译,而且要充分体现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本文将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浅论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翻译活动中的最基本部分,英汉互译中翻译更具有明显的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据国内外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现象逐个分析,最终得出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翻译质量问题对于语言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引出翻译质量保障的概念,并对该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进而概述当前语言服务行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几种翻译质量保障技术工具,以期引发国内翻译学界和业界对翻译质量保障技术的关注,促进我国语言服务总体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言生态理论要求译者具有语言意识,关注语言生态因素间的协作,为对外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统筹考虑语言生态因素可以优化对外翻译的译文质量,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译文提升空间。文章参照语言生态理论,以2019年中宣部地方优秀外宣品一等奖获奖图书《敦煌文化关键词》为样本,从读者受众和译介选材、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文化情感以及评价原则方面解读分析语言生态因素的统筹考虑对本书的英译产生的影响,展示了对外翻译中的语言生态机制如何在具体的翻译任务中得以体现,为对外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它往往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俯拾即是,它创造诗歌的模糊美。译者应尽量找到恰当的语言再现原诗的这种美。《葬花吟》是《红楼梦》诗歌的代表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试图从霍克斯的英译本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常见现象,亦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试从语用模糊角度对《红楼梦》中大量的模糊语言及杨、霍译本的相应译文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两种译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艺术魅力方面与源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12,(63):30-31
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也是翻译技巧的高超表现。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它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译作,是因为它既保持了原著的风格,又考虑了汉语的规范和习惯,使译文富有文采,表现出了译者娴熟的语言运用及翻译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