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师中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层次人才的薪酬体系设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薪酬体系的完善对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国外高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水平先进,因此,借鉴国外高校的高层次人才薪酬体系、创新我国高校薪酬制度的做法具体有: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制定严格的甄选及考核程序、引入总体薪酬、借鉴教授终身制以及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薪酬体系的立法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优秀拔尖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突出办学特色、加大投入、利用柔性流动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等途径,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同时,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改革激励和评价机制,来推动创新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从员工需要角度探讨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留住人才的相应对策。本文通过对相关实例的分析,认为民营企业人才既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越低,其流失的可能性就越高。认为,民营企业管理者应了解人才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才能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4.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从员工需要角度探讨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留住人才的相应对策.本文通过对相关实例的分析,认为民营企业人才既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程度越低,其流失的可能性就越高.认为,民营企业管理者应了解人才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才能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转为内涵建设、“双高建设”,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中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当前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使高职院校花较多精力与金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本文从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标准,关注他们的合理要求与需求,关注校园人文环境的创建;高层次人才应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高层次人才内涵界定不清楚,引进与培养缺乏长远规划,评价机制不健全,薪酬方案缺乏综合平衡,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创新管理制度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覆盖面,健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7.
广西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西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新探索,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体制机制上,广西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广西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完善人才体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跨学科实验室轮训模式是新形势下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及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完善的轮训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叉研究能力和创新素质与创新思维,但其理论与实践仍处于探索之中。从轮训对象的选择、目标理念的确定、合理制定轮训内容与轮训计划、科学设定轮训实验模块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等方面初步构建了跨学科实验室轮训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丰富交叉学科知识背景有着积极作用,符合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质量是大学的主线,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要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手,大力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基于此,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自身特点,就建立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不断提高航天人才培养力量。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传统教学评价到创新教育质量评价转变的角度,研究构建和实施了普通高校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实践结果表明,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对完善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层次人才组织忠诚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组织应在充分识别高层次人才特性的基础上,掌握高层次人才的忠诚变化,从改善和提高自身管理入手,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共同愿景,创造和利用价值认同,发挥大学精神的作用等角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利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可以深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源于行动者反复博弈行为,博弈行为源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等教育政策在效率、公平、问责制、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以责任共担为视角,建立责任共担的长效化培养机制、采用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和构建平衡协调的综合化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实践实训孵化体系的完善等角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校地企三方协同合作培养平台,从而实现学生高质量、高层次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也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7所高职院校的186位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能力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贡献总体水平较高;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与知识技能背景、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平台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创新平台环境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最大。为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多渠道增进创新能力积累,提升创新成果产出力;完善配套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对高层次科研人才评价的绩效性、科学性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层次科研人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高效的创新型科研人才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妥善解决传统高层次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激励导向功能,对调动高层次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高校学科建设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高层次人才助力“双一流”建设作用更加明显。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研究“双一流”建设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问题,通过重点分析供给方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及问题,最终提出建立T23人才库等机制,进一步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与培养方式,以期更好地推动“双一流”项目建设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以“责任共担”为视角,建立“责任共担”的长效化培养机制、采用“多方联动”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和构建“平衡协调”的综合化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功能。  相似文献   

19.
前置教育是指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所接受的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前置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基础,它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本文探讨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理性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性质三个维度归纳总结当前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基本特征,剖析前置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素产生的重要影响。针对前置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重视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正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浙江各高校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人事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快精准引才步伐。但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受制于引才成本高、经费有限等因素,需要通过"精准引才"提升引才效能。本文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精准引才"要求,从门槛设定、学科差异性、培养管理等角度出发,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