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学生视写作为负担,作文基础薄弱,无创新意识,缺乏个性,因而教师应"对症下药",把好脉。写作要求:主体新,选材广,情要真,同时要注重交流和反馈,以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趣味性实施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要摆脱因袭的历史观念,寻找各类文种与学生日常生活及职业发展的交集,建构适宜的以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打破定式,引发创新1.命题要"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提不起兴趣,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增强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比如,对于同一写作题目可从多角度来考察,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对于同一写作材料可从不同的立意出发。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准备,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去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自己去命题,并根据内容确定新颖的题目。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半  相似文献   

4.
作文在语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却是让许多学生头疼的"五指山"。语文作文考验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现在高中生在作文写作上存在许多普遍问题,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积累,思路死板,不会创新。因此要采取一些改善措施,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重视素材积累,激发创新潜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离不开创新。何谓创新?一般而言,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即为创新。具体落实到我们的写作中,怎样才算创新呢?众说纷纭中,仍无定论。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创新的写作一定不是陈旧的,落入俗套的,它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与突破。当然,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我们从本期起新辟"写作新视听"栏目,旨在为大家搭建一个自由驰骋、创意无限的写作平台。  相似文献   

6.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汲国学精华靓丽文章同学少年是什么促使您想到要引导学生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写作的养分?曾任职于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千叶明写了一本名为《如何写出典雅中文信》的书,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这位慧眼识珠的日本人,仅从枝繁叶茂的中国古典文学大树上采撷一叶,就轻松成就了自己的美名,可见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相反,很多同学却连"尺牍"为何物都不确知,这种现状必须要改变。写作固然需要创新,但创新需要基础,没有生活阅历,缺乏文化积累,这"新"是很"难"创的。  相似文献   

7.
<正>作家矛盾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学生只有在学习课文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树立模仿写作意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写作。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写作的素材,而是如何将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筛选、粘合、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在模仿写作中习得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模仿的写作训练,掌握模仿写作的精髓,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既不落入窠臼,又能有所创新。一、语言模仿,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作文美丽的外衣,进行语言模仿并不是要学生单纯的积累华丽的辞藻,堆砌辞藻的文章只能让读者感觉到空洞无物,没有感染力。对语言模仿就是要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不断研究探索的重要领域。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题材陈旧,程式化严重,假话套话连篇,缺乏个性张扬的创作,鲜见灵性飞扬的文章。那么如何挖掘学生写作上的潜力,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激活他们创新的意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知",各有独到之处。我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上树立大语文观念,而作文教学更应该突出大语文地位,用"创作"理念来渗透指导学生的写作,让他们走出狭小的思维圈子,开阔心胸,开阔眼界,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最终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创作"不同于写作,创作更强调发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将写作纳入教学体系,语文写作教学呈现的突出问题已经从教师不知道写作课要"教什么"转化为教师不知道写作课要"怎么教"。其具体体现,一是写作教学缺乏课程化意识;二是写作教学缺乏过程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着教材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性使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具体而微"教写作的教学思路,寻求实现写作教学课程化、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将教改提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高考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进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就是以"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为指导,以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写作要"力争有创新"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立足个体成长的实际,写作有个性的文章来。写作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思维训练,具体做法是:1.利用课本做想象能力训练学习《祝福》,有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故乡》里中年闰土的眼睛麻木呆滞;《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的眼睛痛  相似文献   

11.
新概念作文抛弃传统写作束缚,写作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其主题体现的是青春期的反叛、对真爱的追求和无奈的忧伤,以"青春"意象来反映或表现现实.它是"新课改"写作教学的诉求,要求写作要有创新的思维、个性的表达和真挚的情感,这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应试语文教学,对应试写作有着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徐文长传》做了较为精确的分析,让读者在感受徐文长奇人奇事的同时,了解袁宏道传记与人物前代文学作品既有因袭相似地方,又有创新之处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龚彩萍 《小学生》2012,(12):65-65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为什么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写作又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谓创造是指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说到底就是要革故鼎新,与众不同。一、捷足先登,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农村作文教学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指导思路上,只要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鉴于此,结合教学实践,作者总结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作文教学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韩愈有"唯陈言之务去",郑板桥则曰"领异标新二月花",都是说写作要言出由衷、言出由己,应该有新东西。《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问题上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正是创新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内涵。唯有张扬个性,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迎合阅卷老师进行的所谓“作文训练”,更是使学生作文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八股”,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这种现状实在让人担忧。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能从语言、内容、思想、形式等多方面有所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兴趣、感悟真情、丰富积累、张扬个性”这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把心灵的触角伸向…  相似文献   

17.
制约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所以作文教学,最主要的是找回学生自我,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真性情可写.而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则可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学生由"不想写"、"不会写"、"要我写",逐步发展到"我要写"、"我会写"、"我爱写",提高兴趣,增强体验.本文试作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新高考、新课标及选课走班背景下,我们提出普高语文写作"分层式共同体"实践模式创新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现有普高语文写作忽视学生写作水平、志趣、思维与心理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写作兴趣、潜能与热情难以完全有效激发的事实,旨在对新课标尊重学生语文特长和个性的呼应,是对普高学段学情的因适性考量。本文提出了循环随笔分层指导、分层面批与写作展示和分层在线写作教学、微信群写作答疑、写作优秀生微博个人公众号等普高语文写作"分层式共同体"实践模式创新并进行隅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对"传统写作"的否定,更是对"自主写作"与"创新写作"的追求。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创新发挥爱上写作呢?"心情日记"的引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结合实际不仅能优化教学,还能催开学生"兴趣"、"创新"之花。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课创新思维的运用体现在立意、选择素材、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要能够有新的东西出现。当然,这种"新"是有规范的"新",不是毫无根据、杂乱无章的新。因此,在中学作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中,注意启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被视为高中阶段学生作文创新的关键所在。那么,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阶段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