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加速度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通过的位移差△s满足:△s=αT^2.该公式常用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分析打点的纸带,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2.
1.求变力做功 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时,不能用W=Fscosα直接求功.若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夹角始终不变,可以将曲线分为无数个小段,每一小段可视为沿恒力方向的直线运动,先求力在一小段所做的功,再求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即为变力所做的总功.  相似文献   

3.
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Δs=aT2,a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下面举例说明此式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建 《高中数理化》2009,(10):31-32
动量定理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使物体的动量发生改变,适用的范围很广,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它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形,也适用于变力情形,尤其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打击、碰撞等问题时,动量定理要比牛顿定律方便得多,本文试着从几个角度谈动量定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理论计算表明,正弦式交变电流的电流有效值I与峰值Im之间有如下的关系I=Im/√2此公式的适用范围是:  相似文献   

6.
高中阶段功的定义式W=Floosα仅仅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况,在遇到变力做功问题时一般采取微元法、图象法、动能定理或是功能原理等其他方法来求解.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功的定义式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毫无用武之地.其实这一看法是错的.很多情况下虽然定义式求不出变力做功的具体数值,但是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甚至是全都问题.  相似文献   

7.
雷区1 在位移S内,F是恒力才能直接应用公式  相似文献   

8.
公式W—pV适用于流体做功.W代表机械功,p代表流体的压强,V代表流体的体积.因为V—SL,F—pS,所以W—FL—pV.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谈运动学公式选择应用的.论文通过对公式的透彻讲解和典型例题的解析,将高一学生的学习难点巧妙化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谈运动学公式选择应用的。论文通过对公式的透彻讲解和典型例题的解析,将高一学生的学习难点巧妙化解。  相似文献   

11.
讨论变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空气阻力、摩擦力、洛伦兹力和安培力,以及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阶段求变力做功的一般方法是运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求解,但是在不知物体初、末位置的速度时,上述方法却无能为力.只有将变力转化为恒力,依据功的定义式W=F5cosθ求解,为此笔者总结了下面5种将变力转化为恒力计算功的方法,现结合例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已知时间t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训,则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v0+v/2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公式s=(v0+vt)t/2,需注意以下几点:(1)该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对于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地,平均速度并不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5.
16.
动量定理描述的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适用的范围很广,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它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形,而且也适用于变力情形,尤其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打击、碰撞等问题时,动量定理要比牛顿定律方便得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教材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结合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动量定理.动量定理虽基于第二定律,但它的适用条件确优于第二定律——对变力作用下的系统,采用动量观点,其优越性更加突出.现就电磁现象列举三例.  相似文献   

18.
对于记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一般用两个公式来处理:  相似文献   

19.
焦耳定律公式Q=I^2Rt和电功公式W=UIt是有着互相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基本公式。我们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电流产生的热量实质是电能和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对于电路中只含电热器等纯电阻元件,那么电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  相似文献   

20.
设定值电阻R上加电压U1时流过的电流为I1,加电压U2时流过的电流为I2,则R=U1/I1=U2/I2=U2-U1/I2-I1=ΔU/ΔI(设U2〉U1)。功率变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1+U2)(U2/R-U1/R)=(U1+U2)(I2-I1)=(U1+U2)ΔI或ΔP=P2-P1=U2^2/R-U1^2/R=(U1+U2)(U2-U1)/R=(U2/R-U1/R)(U2-U1)=(I2+I1)(U2-U1)=(I1+I2)Δ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