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清晨,走在过道里,老远就听见教室里传来一阵阵嬉闹声。走近细瞧,原来不知是哪个孩子丢掉了一枚一分硬币。几个调皮的男生正聚在讲台前,一人将硬币踩在脚下,几人正反面猜得起劲。旁边还有不少人在助兴,但是谁都不愿意将它捡起来。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鉴赏》2006,(7):64-64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一首动听而忧伤的歌曲。濒临死亡的女艺术家,手拿玫瑰的小偷,本来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却因为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强烈的爱和那个被世人所不齿的小偷尚未泯灭的人性而在夏日里为我们演绎了这一出悲喜剧!那个曾经芳华绝代的女子,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谁都忘记了她唯独她没有忘却自己,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曾经美丽的青春和艺术,忧伤但不怨恨。尽管时日无多,但她毫不放弃地追寻着让她能重新绽放光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鉴赏》2006,(7):74-74
盲女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无法用眼睛观看这多彩的世界,于是,她选择用心灵来编织并感受世界的多彩。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鉴赏》2006,(7):76-77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  相似文献   

5.
在剑桥大学历史系的陈列馆里,有一份很特别的藏品,那是一枚普通的硬币和18棵随处可见的石子。这就1963年,五名历史系学生从南美洲丛林里带回的考古成果。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6,(7):69-69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本篇之眼睛——“失落”。文中的主人到底失落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06,(7):31-32
小鸟之所以飞翔是因为眷恋天空,海浪之所以拍岸是因为向往陆地,而《握一把苍凉》中的老者之所以苍凉是因为乡恋。无论离家多久、离家多远,这一份浓浓的思念并未随着头发的花白而褪色,也不会因为身躯的佝偻而缩减。当小鸟飞上蓝天,当海浪浸润沙滩,当老者回归故里,一阵温暖人心的香味便四散开来,这就是故乡的味道,这就是回家的感觉,毕竟“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2006,(7):52-53
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是浑然天成、顺理成章的,它给人以整体的韵律美。这个故事似乎很老套,讲的是因果报应的事。其实,往深处想去,它是在提倡一种比较朴实的伦理观。石根这么做并非偶然,文中多处交待他平时为人的准则。尽管只是一个“船工”,却心中“有杆秤”,“大凡老弱病残者过渡,他一律不收费”,即使遭别人误解,仍“一如既往”。这样的处世观,朴实,却透着人性的光辉,在现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鉴赏》2006,(7):20-21
《花街》篇幅短小、精悍,构思新颖、独特且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字散文的精品。 首先,文章的取题甚巧,意境亦美。花街在哪里,在你的想像中也许是一处百花争艳的街市吧。不,它只是一条路,一条用多种碎石残瓦铺设成花鸟图案的园中小径;它蜿蜒在名闻遐迩的苏州园林之中,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鉴赏》2006,(7):58-58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它是否塑造了真实的、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个形象是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内容。作为微型小说,《1935年的羊》算是比较长了,但它又不会给人偏长之类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作者以敏锐的感悟,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成功地塑造了曹老师和老旺这两个人物形象。作品感动我们的正是人物那丰富而崇高的心灵世界。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06,(7):71-71
这篇微型小说构思新颖,虽说近似荒诞,却又令人叹服。一次偶然的经历,使猎手死里逃生,而救其性命的,恰恰是他常常视为敌手的公狼。这段不平凡的遭遇,教育了猎手,真正使他“痛改前非”,不再进山。文章的内蕴不能不让广大读者重新审视自我,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鉴赏》2006,(7):24-24
赞叹荷花之美的诗我们读过不少,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等,但歌颂荷叶的篇章我们却读得不多,《荷叶咏》另辟蹊径,让荷叶走进了我们的视界。  相似文献   

13.
《成长》2005,(2):62-63
“到了,靠边停车吧。”计价器上显示的是9块4角的数字,我捏了捏皮夹里仅剩的一张10元纸币,无奈地喊司机停车,抱着两箱“蓝猫咕嘟嘟”下车走完最后的500米。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鉴赏》2006,(7):34-34
古往今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春有疏柳和风,夏有润花夏雨,秋有高天明月,可冬呢?枯木、寒云、归鸦,大多凄凉、黯淡。而王蒙的这篇《清明的心弦》却是别开生面,它独特、新颖、深邃,仿佛一条宁静而不失生机的山间小溪,在我面前淙淙流淌。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6,(7):12-13
本文如同有关青春的一部宝典,独辟蹊径,用26个字母将关于青春的思绪片羽整理一遍.几乎囊括了青春的所有内涵。“理想”和“梦想”是青春的灵魂,“激情”和“朝气”是青春的标记,“进取”是清晨的旋律,“思想”和“智慧”是青春的火花.“运动”和“力量”是青春的血脉,“友谊”是青春的桥梁,“优美”是青春的潇洒,“快乐”是青春的永远,“洗礼”和“压力”是青春的试金石,“遗憾”和“错误”是青春的缺憾.“时尚”是青春的代表.“独立”是青春的擢升,“抉择”是青春的勇气,“等待”是青春的沉静.“谦逊”是青春的成熟,“专心”是青春的珍重,“双赢”是青春的豁扶“消浙”善音是的擎钟,  相似文献   

16.
现代都市生活的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确使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感到无奈甚至忍无可忍,使他们时时有一种逃离都市回返大自然的冲动。《声音的联想》一文,真诚地袒露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困惑,对自由性灵的追求,对宁静精神家园的渴求。作者以“声音”为媒介,展开丰富而深广的对比联想,情思真切深郁,笔势开阖自如,想像绚烂飞扬,文辞清丽典雅,正是一首都市生活与田园生活交响乐中的苦乐乐章。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鉴赏》2006,(7):40-40
素素笔下的江南是淋在雨中的。夏天来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秋天来时,也是梅雨般的日子,“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迷蒙的夜灯,亦真亦幻的感觉。手中撑着一把伞,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06,(7):66-67
《好草都死了》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微型小说,这是一篇写“权钱交易”的故事。文章围绕着叫“瑞雪兆春”的兰草,写了处长三次要兰草的故事。处长所要的兰草也并非自己享用,而是用来卖给别人的。这之间的交易如同是一个“生物链”。处长有权却要钱,富户有钱却想要兰草,儿子无权也无钱,父亲却有让人垂涎的兰草。于是,交易就由此产生了。处长利用手中的权,要儿子去家中要兰草,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6,(7):29-29
《家园如梦》是一首缠绵婉约的心灵之歌,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园的依恋和灵魂深处对爱与亲情的思念和呐喊,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6,(7):26-27
读完张晓风的《月,阙也》,相信你未曾掩卷沉思,头脑里就已经暗暗地萌生一个念头:残缺,也美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