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一、"双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双动"教育模式中的"双动",就是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学,让教师主动、生动地教."双动"模式,把握着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把握着这两个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最优良状态:生动性和主动性.我们把握着这两大关键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得更充分,让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更强烈.  相似文献   

3.
孙冬梅 《教育》2012,(27):42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笔者所在校自2008年以来,各个学科积极推行"生本教育",两年多的实践,收获颇大,树立起两种理念,构建了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主体"教育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从性质上说,"三主体"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共生的教育、合作的教育。从价值来说,"三主体"教育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建构,让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丰盈,让家长的主体性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5.
<正>"有效教学"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师在生命教育中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现在提倡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主导,但在生命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引导者和监督者。我认为,教师在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应该有以下三种:一、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第一,从时间来看。孩子从每天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来到学校到踏着西下的斜阳回到家中,学生和教师在一  相似文献   

6.
创意法教育理念的提出 创意法教育是一种遵循"最差即最优"的平等教育理念的创意方法教育体系.创意的目的是为了简易.该体系包括创意法教育简易内容和创意法教育简易方法两个部分.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划分的. 从学生层面来说,它是一种"创意法"的教育,将一切知识最终归结为"创意法";从教师层面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创意法",教师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创意法".  相似文献   

7.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两大关键,两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理想教育的落差、学生学习中因材施教原则以及教师自身表现所具备的教育性与示范性这三方面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主体地位。并且必须明确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的,须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主以及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去发挥与巩固自身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由此,让笔者联想到教育,从过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到如今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立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育也在不断探寻一条生态之路。笔者认为"生态"的教育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呈现出自我需求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求不强烈、遇难无法解决时,教师是课堂的主  相似文献   

9.
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关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与传统理念和主流话语中的"三因素说"大相迥异的"两因素"说在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因素"说把实在论和价值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起来。要使教育真正行之有效,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做法,而应当在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寻求双方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罗新初 《考试周刊》2013,(57):79-80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传授性的,一种是教学组织性的。这两种课堂语言实际上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反映。新课程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际上对教师,包括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师使用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的语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不讽刺侮辱学生的层面也是不够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施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把"自主管理"比作一辆车,那么小组建设就是车轮,我们教师就是驾驶这辆车的驾驶员。教师和小组建设是两大核心要素。一、教师观念的转变,自主管理的血液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职业角色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导演者、  相似文献   

12.
在刘老师这一教学事件中,有两大可贵的思考点。其一,对已经符合教师期望心理的答案并不放心,而是继续追问"舍本逐末"的内涵,并提醒学生不仅可从楚国人的角度,也要从郑国人的角度去思考;其二,面对学生一系列"有理由"的答案,教师反思"为什么我偏偏不肯让学生们从楚国人的角度来讨论呢"?刘老师在此次教学事件中的行为,避免了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提出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三大误区"。其一是"以己度人"。在刘老师的这节  相似文献   

13.
李幸民 《考试周刊》2007,(31):135-136
从理想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等)到实践课程(教师基于自己的经验、学生实际等进行的教学实践),再到获得课程(学生通过课堂所接受的),这中间出现了两大落差,而处在其中的教师是关键。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学生"获得课程"与"理想课程"的距离。毫无疑问,新课程中,寄存着中国人的教育理想。这项课程份量很重。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师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回归"儿童化"中国传统教育中就讲究"教学相长",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两个主体。因此就小学语文阅读过程来说,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身份。教师要从自身由"成人"的思维转化为"儿童"的思维,当然这个转化是在遵循教师基本职责的前提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践行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引领最好的途径是创设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从教师心中要有"本",教师眼中要有"人",教师课前要有"数",教师要干"活儿"四个方面研究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领与践行。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常常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的形式。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学生提问——教师归纳——课堂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的教法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授权"评价,被描述为将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向学生的一种趋势。被"授权"的学生能和教师及其他学生一起工作,从而促进有益于个性的教育环境的形成。"授权"作为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评价方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模式──“授权”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班主任就必须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严格按守则规范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教师的爱是教育好每位学生的前提,教师的严是成为学生榜样的重要保证。"爱"和"严",是管理好班级的两大法宝。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那么,怎样去培养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语言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李华 《海南教育》2013,(12):42-42
<正>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一、教师要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