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在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特别是建立起有效的国家认同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概念的比较出发,结合国内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各国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对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族际政治治理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并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从中国民族融和的历史演绎、所处国际环境与国内影响因素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危机是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阿富汗的历史地名、民族得名和国家形成入手,探讨阿富汗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认为普什图族大民族主义是国家构建的动力源,普什图族是阿富汗国家的主心骨,同时阿富汗国内的少数民族备受普什图族的压迫和歧视,因此不认同阿富汗人的称谓,并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因此。阿富汗国族的形成和巩固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可选择上升为"国族"或"民族国家",前者处于全新的国家范围内,后者则是自成一体,构建范围更小、种族类别更加纯粹的组织。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秉持坚定不移的领土认同,实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相互统一,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站稳了脚跟,并自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民国时期中缅边界各民族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总结了民国时期中缅边界问题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缅甸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可行的研究视角。缅甸独立后吴努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大缅族主义"价值取向,奈温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忽视民族属性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随后军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如今的民选政府的民族政策蕴含着更具高度的"民族国家建设"价值取向。从缅甸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目前,解决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秉承公民化、同质化的公民国族主义取向,另一种是采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取向。事实上,我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应当汲取两者之长,在国族认同建构和公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调整"族际主义"取向整合思路,实现族际政治整合"区域主义"与"位差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民族国家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国民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即“国族”的形成.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要使56个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认同,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建构,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的正是公共领域这一土壤.本文在梳理了民族国家及公共领域这两个名词内涵的基础上,浅析公共领域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族际政治整合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探讨其实践形态对各少数民族成员实现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同等重要。以天津市双环邨街道为例,通过对该辖区的社区文化、回汉一帮一、劳动保障、入户工作、民族团结月等活动的深入分析,呈现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了实践形态的族际政治整合之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3月15日,"跨学科研究:‘现代民族国家·国族’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思想研究中心、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研究中心和云南大学的1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作为传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面对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时,以何种理念和话语形式来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秩序,这既是建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国家”(nation)简称“族国”是近现代世界列国并立的国际政治体制的产物。它包含着确定国家主权、疆域、符号象征、统一的民族意识、公众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及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何传统社会在谋求近代化时,都必然要经历建构民族国家,从而在国际政治秩序中明确其位置的过程。这种民族国家的建构(nation building)意味着对传统社会内部关系与价值取向的重大调整,因而会引起种种波折。从社会思想意识角度可将此种调整过程中的波折视为认同问题。当传统背景与族国建构要求相去较远时,这种认同波折便会引发认同焦虑以至认同危机。中国在近代同样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民族国家转换的问题。传统中国是一“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5.
社会自治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自治到城市国家的社会自治,最后到民族国家的社会自治的过程.社会自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其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逐渐走向合作治理.随着身份平等取代等级制度,国家统治走向合作治理,社会自治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进一步催生和推动了社会自治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观念、自治内容、法治环境、政府转型和市民社会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社会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民族民间叙事作为多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表现方式,认为青藏高原的河湟地区那些讲述族源叙事口头文本在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社会内部和族际之间,实际上历来都是一种跨族际交往的对话模式,在叙事中来历不同的族群通过话语重置、取向偏离、重心移位、情境再造等复述性传播,使得跨族际交往成为可能,认同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而趋于一体。同时,试图通过一个实在的细节层面论述,指出为学界津津乐道的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在中国的不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在正确认识二者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自国家诞生之日起,语言与国家就建立了不解之缘。民族国家兴起之后,语言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的语言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并且发展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理想民族国家形态。然而,由于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语言分布的多样性、交叉性,如何处理国内外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建构必须面对的“语言问题”。因此,国家的语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至关重要,国家通用语言政策是国家整合的方式和手段。纵观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通过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等术语的使用可以发现,建立“国家通用语”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追求。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需要继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的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普遍水平较高,且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但仍然存在造成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国家来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齐慧 《湖北教育》2014,(9):1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这个过程经历了重建治理结构、改革治理方式和提升治理能力三个阶段。通过推进以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国家建设进程,中国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