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闽南语对当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目的在于引起语文教育同行的关注,进而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闽南语外来词为研究对象,对其借入渠道、借入方式和借入原则等进行考察,探索闽南语外来词的演变规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闽南语的重叠词非常活跃,特别是形容词的重叠,结构繁复,变化多端,可分为全部重叠(AA、AAA、AABB、ABAB)、部分重叠(ABB、AAB、ABAC、ABCB、ABCC)和叠音词(双声、叠韵)三大类。本文针对上述各类重叠形容词作了结构分析,发现重叠会造成性质程度的增减,但部分重叠形容词则一体成形,重叠前不是语意完整的"词"。  相似文献   

4.
闽南语节目的文化审美,离不开其特殊的方言文化地位和作用,离不开“闽南语频道”的定位。因此,闽南语节目的文化审美主要体现为乡音亲、乡土热和乡情浓。而闽南语节目由于开播时间短,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几个误区:草根化而非莽众化,窄播化而非孤岛化,通俗化而非庸俗化。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来自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说,讲述的很多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某些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淫秽色彩.而<诗经>在汉代被奉为经书,以致后代学者牵强附会之处甚多,不能正视其中的色情成份,歪曲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为了揭去蒙在<诗经>头上的层层面纱,直接从<诗经>的字词入手,来分析其中的某些词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中华语区闽南语节目由闽南、台湾、潮汕三个层面的文化作为支撑。闽南语节目在传播上具有两种形态:把闽南节目作为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只单纯地把闽南语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闽南语节目按传播对象可分为对外、对台、对本地三种。大陆和台湾的闽南语播音主持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大陆力求走艺术化的路,但在相当的时间里没有走好;香港和台湾走的是自然化的路,并形成了相应的程式。  相似文献   

7.
用保存有丰富古代汉语特征的方言分析古代诗歌,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探索作品的本原形态。本文利用分散留存于闽南语及赣方言中的古汉语语音特点、特殊词汇、语法现象,分析了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宋代朱熹《观书有感》和上古时期的《诗经·东门之池》、《诗经·何彼秾矣》、《诗经·将仲子》等5首古诗,表明方言学与古代文学的学科交叉,既有利于在古籍整理中进行正确释读,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8.
“飞鸟”在台湾闽南语诗中不仅作为美丽风光描绘的部分,也昭示看台湾诗人漂泊思归的复杂的心路历程。飞鸟是关连故乡和羁客的“使者”,穿越千山万水传递着故乡的信息;飞鸟是个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它反映着诗人寻求精神家园的迫切希望。闽南语诗本土化的书写,并不单指语言的本土化,同时也是台湾诗人思想情感的本土化.“飞鸟”意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台湾诗人在羁旅、流浪中艰难寻根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9.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孕育下,泉州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民歌。泉州民歌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特色,并在与闽南戏曲音乐及泉州南音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成为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地方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文章以泉州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歌的体裁、音乐特点等角度对其地方区域特点及音乐风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闽南语是唐朝时期的中原标准音,运用闽南语读唐诗比用普通话读唐诗更有韵味.在小学生时期用闽南语教唐诗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语言能力、音乐感觉等方面的发展.文章从师资的准备、教材的引进、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来谈如何推进闽南语读唐诗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诗经》疑问词丰富多样,负载传递大量的疑问信息,主要有"谁、何、胡、曷、以、岂、宁、安、乎、哉"等.依据其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大致分为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三大类,各表现出不同的语用语义特点.由这些疑问词构成的疑问句在语序上则存在宾语前置等非正常语序.《诗经》中的疑问词又经常与.如、其、云、伊"等词语固定搭配,表现出不同的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诗经》写作时限跨两千余年,以真实可靠的文本呈现了上古三代中华写作文化的真相。中国型写作文化也正是奠基于《诗经》时代。从写作活动的起源、社会环境、动机、功能、主题、语言媒介、传播与接受等环节对《诗经》文本系统地加以考察,是中国写作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诗经》语言的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它是精品经典,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文学水平。它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语言风格典雅工致,清新质朴。它内容极其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它用语规范,诗经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一和发展。它创作和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阔,并且是群众与艺术家成功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经》中涉及“水”的诗句为考察对象,研究诗句作者内心对“水”的情感意向,并以此延伸开来,挖掘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关于“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批评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以敏锐的眼光和大胆的疑古精神,发现了<诗序>本身存在的自相抵牾等问题,否定了传统的子夏序<诗>的说法,发宋人疑<序>之端,打破了汉代以来<诗经>研究的日趋僵化局面,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影响深远.但由于自身和时代局限,欧阳修对<诗序>又颇多回护之辞,这一矛盾也是造成<诗本义>在后世名声不彰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诗经》在日本流传,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诗经》和这些著述一起,给学者精神层面以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可以把它们用"诗经现象"这个词来概括,其内涵涉及到文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7.
宾语前置现象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在先秦典籍中俯拾即是。《诗经》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作者不同用途的诗歌,基本表现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真实语言面貌,通过分析宾语前置的不同类型,旨在了解不同宾语前置现象的使用频次和嬗变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19.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诗集传》对郑笺《毛诗.小雅》的有关篇什划分作了调整,对《毛诗》14篇诗的章句划分作了改变,体现了宋人的疑古精神,所作调整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