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如何?可简单地用两个命题表述:“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两个命题,各哲学教科书均有阐述,本文仅从逻辑方面,谈谈自己对它们的思考和论证。“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对命题是不是矛盾关系的命题?能不能成立?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清楚这两个命题中“是”的涵义。“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它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因《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所作的规定中,共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4个方面;4方面又分为12个小点。在评分标准中还特地注明,在这12项中,有一项突出就可以得到“发展等级”的满分。这无疑是十分诱人的“得分点”。那么,这其中哪个是最佳得分“生长点”呢?笔者以为,当首推“文采”。因为亮丽的语言是语文素质的主要体现,而且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4点之中,只有“有文采”才是取得“发展等级”分最可靠、最容易经过强化训练“立竿见影”的一项得分“生长点”。据福建省2002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统计:作文“基础等级”的平均…  相似文献   

4.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这道考题中,有“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以及“自由”“不自由”两组关系;浙江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门与路”,辽宁卷作文题的关系是“霓虹灯与繁星”,福建卷作文题的关系是“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  相似文献   

5.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6.
地理概念是组成地理知识“大厦”的“砖瓦砂石”,比如“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沿岸有许多优良海湾和海港”(《辽阔的海疆》)这句话中就有“海域”、“海岸线”、“海湾”、“海港”四个地理概念。只有切实理解了什么是“海域”,什么是“海岸线”,什么是“海湾”,什么是“海港,才能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因此,要特别注意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准确理  相似文献   

7.
从教10年,有迷惘,有顿悟;有疲惫,有感动;有辛酸,有收获。近日来越来越多地想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思考“教书”和“育人”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的定义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教书就是教学生学习功课。而“育”则解释为生育、养活、教育”,那“育人”则是教育人的意思。回首十年的教学生涯,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教书育人”这一词的理解。我想大部分青年教师应该与我感同身受,因此,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感悟“教书育人”这一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路万金 《甘肃教育》2008,(16):37-37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指有文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分为三个评分点,一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二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三是文句有意蕴。在评分过程中,发展等级采用的是“一点评分法”,即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依实记分,直到满分。那么,学生只要在作文答卷中专心于“有文采”这一点,努力突出这一点,就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相似文献   

9.
“有个什么NP”格式是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格式中“个”有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情况,根据“个”的不同,这一格式有两种层次分析情况.语义上,这一格式的典型语义是表示否定.语用上,这一格式体现出较强的口语色彩和主观判断色彩,根据语境不同,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种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10.
“虽”和“于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使用,其用法古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学生难于掌握,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教学中如何辨析以上两词的用法,现略述其标准如下,供教学参考。“虽”字用法辨析“虽”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虽然”的意思,一是表示“即使”的意思。如何将这两种用法区分开呢?(一)当“虽”用于让步转折句时,是“虽然”的意思,当用于假设句时是“即使”的意思。让步转折,是指上句承认某事为事实,下句表示不能因  相似文献   

11.
解答问题     
问:“时”与“小时”、“月”与“个月”等时间单位究竟在计算上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演算中发生混淆,算不算是错误?答:“时”与“小时”都是计算时间的、概念不同的单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这两种概念混淆起来了。但是在算术概念上它是有严格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零”这一概念,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的本意是“没有”,即“无”的意思,是人们在对“有”有了相当的认识后,从“有”中发现的.在初等数学中,零不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有很独特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养花》1.找出课文中直接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并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个中心思想的。答:这篇课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课文是从“我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养花可长知识”;“养花须劳动,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这六个  相似文献   

14.
一、何谓“跑”、“冒”“滴”“漏”“跑”、“冒”、“滴”、“漏”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目前看来,至少有三种理解:一是机械学的观点,这是它的原义;二是经济学的观点,这是它的原义的引申;三是管理学的观点,这是这一概念的泛化。1.“跑”、“冒”、“滴”、“漏”的原意。“跑”、“冒”、“滴”、“漏”这一概念如同机制这个概念一样都是从机械学里面产生的,机械学里的“跑”、“冒”、“滴”、“漏”是指发动机因材质和工艺不过关,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跑气、冒水、湖机油、漏柴油现象。由于“跑”、“冒”、“滴”、“漏”,致使…  相似文献   

15.
“能”的常用义是当“能够”(动词)讲,但它在诗词中的意义跟它的常用义是不相同的。例如白居易《忆江南》这首词中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里的“能”字课本中没有注释,不少人都将这个“能”字理解为“能够”之意,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能”字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17.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中的直言三段论(正确式)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有“中项是同一概念”的桥梁作用。然“中项是同一概念”中的“同一概念”常是人们争论焦点:有“同一种类概念”之说,有“同一词语”之说等。作者认为这“同一概念”应是就“概念间关系”而言的“全同关系”的“同一”或“从属关系”的“同一”。此外,别无其他形式的“同一”。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自为”课本注为“为自己”,是把“为”解作“做”的,课本旧注为:“自为,自己做好国君。为,做。”改版本只是对“自为”这一结构解释有所不同,对“为”的解释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两种注释是大谬不然:“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这种句式前后结构是相同的,“自为”与“自佐”处在前后句对应位置上,在这相同或相应结构中处在司一位置的词语的释义也应是相同或相应的。这在古文中为之“对文”(也有人把它称为“互文”,此是名称混乱,另撰文论述)。这种用例在《涉江》中有:“忠不必用,贤不必以,”《谋攻》中亦有用例:“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这二例中的“用”与“以”,“周”和“隙”都与“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的用例同,只不过有的是反义对文罢了.在训估学上这是往往以知一  相似文献   

20.
谈“所以”在因果句式中的流变吴丽君在现代汉语中,“所以”一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果复句表结果的分句前面,作连词;一种是用在“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固定搭配中,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这两种用法是怎么形成的,它与古代汉语中的“所以”有怎样的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