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cake”意为:“蛋糕”,看了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会迷惑不解而问个究竟的。下面请大家看看下列几个句子,或许你也会增加不少见识呢。1.He can cook the food very well。Hesays,that's a piece of cake for him.  相似文献   

4.
“茅檐”并非“代指庭院”湖北荆州八岭山镇新场中学王运林初中语文第四册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怎样理解“茅檐长扫静无苔”的意思呢?关键在“茅檐”二字。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0 5页 :“和卫青大破匈奴的同时 ,霍去病追击匈奴 2 0 0 0余里 ,杀敌 7万余人 ,北抵瀚海而还。”下面注 :“瀚海 ,今呼伦湖和贝尔湖。”查《辞源》和《辞海》 ,皆有此说法 ,但语气都不十分肯定 ,唐代以前也有人将瀚海 (即翰海 )解释为北海 ,即今贝加尔湖。查《汉书·霍去病传》 :“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 ,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 ,禅于姑衍 ,登临翰海……。若翰海就是北海 (今贝加尔湖 ) ,班固为何在《苏建传》(苏建即苏武 )写道“…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而不写翰海呢 ?若同是今贝加尔湖 ,为何《汉书》…  相似文献   

6.
并非都指狗     
差不多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dog译成汉语是“狗”,然而dog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使用广泛且意义众多的词。它在一些固定的词组和句子中,经常失去了“狗”的本义,有关这一点请初学英语的同  相似文献   

7.
江韵 《文教资料》2013,(35):174-176
本文以《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对于古汉语词汇的释义为依据,对汉语词汇“翰海”、“瀚海”二者的具体含义以及词义的历史流变情况做出考察和说明.意在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和分析,指出《汉语大词典》中将“翰海”、“瀚海”二词互通释义这一现象的差误,并就二者词源、词义的相关性、差异性以及继承发展关系做出考辨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董业耀 《阅读与鉴赏》2007,(10):74-75,7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册选编了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解释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时.通常我们的理解是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以此说明生活环境的艰苦。烘托将士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以写边塞诗著称。后世文论评述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晚唐人殷瑶在所辑《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之诗“多胸臆语,兼有气,故朝野通赏其文”。《燕歌行》是高适诸多边塞诗中代表作品。该诗折射出诗人“节义”、“大略”与“胸臆浩气”,为此,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和推崇,各家诗本无一不录,其解集注释也精详细要。然而,在多家注释里,却也有几处值得训辨,而且颇有纠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进行高三物理复习时,经常发现,对同一问题,不同同学往往给出不同的解答,但最后结果却一致,我们称之为“殊途同归”.但经深入研究却发现有些貌似正确的解法却存在本质上的错误.现举两例,以示警戒.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35页:“1933年初,美国……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实际上这一数字应是失业及半失业人口的总和。课本第36页:“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实际上胡佛政府已采取了许多反危机政策。课本第36页“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的提法不严谨,应用全称“富兰克林·罗斯福”。并非“完全”$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12.
幼儿在得到一种新玩具后,往往只是玩上几天,有的甚至只玩了一会儿,便开始对它“动手术”了这里拆拆,那里掰掰,好端端的玩具被弄得支离破碎。有的家长对此十分恼火,认为这是“破坏”,于是,不是责骂一通就是在小屁股上揍几下,甚至干脆把玩具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些文章作者爱用“不忍卒读”,然而又大都用得不够贴切。笔者手头不乏其例,为避繁冗,仅从较近的高品位的《新华文摘》上摘取两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①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斯坦贝克,写出来的作品,竟到了不忍卒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虚指”和“无指”是古代汉语指示代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指代形式。“虚指”,简要地说就是有所指而不明白地说出来。在古代汉语中说话的人对所要说明的人、事,不愿明说,不能明说,或者不必说出,或者根本不知道时,选用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去代替,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虚指”。这类可以用做“虚指”的代词,为数不多,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只有“某”、“或”等字。如: 1、某日烧蓑城苇。(陈弘绪《文天祥》) 2、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3、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宗臣《报刘一丈书》)  相似文献   

15.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16.
成语"铁石心肠"亦做铁肠石心、铁打心肠或心如铁石。如今,人们常将其作为贬义,比喻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或无情无义。唐代皮日休的《桃花赋序》中说:"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其实,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误解。"心如铁石"的原意本为"心如铁石坚",是一个褒义词。这个成语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中郎将,被派出使匈奴。抵达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欲劫持单于母亲阏后又被流放到边远  相似文献   

17.
18.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连“坐”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照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段文字中,吕叔湘先生认为“坐行就是膝行”无疑是准确的。然而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虽然古籍中也偶有“蒲”“服”分  相似文献   

20.
“压轴”两字今天已成常用语。在大家心目中,“压轴”的意思就是“最后而且最精彩”。就连《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压轴戏”这个词时也说:“比喻令人注目的,最后出现的事件。”其实,这是个误解。在中国戏曲界,最后一出戏习惯上称为“大轴”,“大轴”前一出才称为“压轴”。按照清代王梦生《梨园佳话》,“压轴”本作“压胄子”。“胄子”是武戏,比较热闹,容易吸引观众。艺人为要使唱工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