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精力充沛、聪明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被大人们斥为“好动”、“顽劣”、“捣蛋”,而内向、退缩、适应环境慢、做事慢吞吞的孩子被毫无来由地戴上“弱智”、“愚笨”、“不争气”的帽子。统计数据表明,这两类孩子的数量至少占全部孩子总量的7%~15%,而其中70%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指出,“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相似文献   

2.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3.
在家教咨询中,被父母“押送”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较差,某一时刻被贴上了“不爱学习”的标签。而这些孩子却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不爱学习”,孩子的反映是无论做了多少努力,这个消极评价也很难改变,他们感觉自己遭遇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而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能够完成小学学业的孩子一般都是智力无缺陷的孩子,如果是智力上有问题,在小学低中年级就可以发现。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智力正常、甚至是智商偏高的孩子。所谓“不爱学习”,实际上多是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资料报导:有人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也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约有40%的孩子对自己作了“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评价。另报导:有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在400名中,大班被试幼儿中,自信心很强或较强的幼儿只占24.4%,而自信心一般甚至很不自信的幼儿只占75.6%。许多教师反映,自信心不足在幼…  相似文献   

5.
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受,国际儿童心理组织将这样的孩子定位为“孤独儿童”,也称作“排斥儿童”。最近,据一项在上海市3个小学开展的测试调查显示,20%的孩子有孤独倾向,而真正的“排斥儿童”占5-6%。为此,笔者走访了武汉的几所校办幼儿园及小学,了解到这些“孤独儿童”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里,“爱情如歌”初三试验版新教材里,已经安插进“爱情如歌”单元,直面爱情话题。这无疑是教育上的一个飞跃式进步。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当今社会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70%的孩子说孤独感让他们过早地渴望爱情;现在的少男少女,在学生时代,平均会经历两次恋爱(包括暗恋、单恋);90%的孩子不会把恋爱的事情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相似文献   

7.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没有大的作为,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一次家长期望值的调查中,找发现对孩子期望高的家长为数不少。想让孩子当这个“家”那个“家”的且不说,眼前上各种特长班的几乎占70%左右,英语、绘画、钢琴、电子琴、游泳、武术不一而  相似文献   

8.
董金环 《成才之路》2011,(21):13-I0008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们“唯我独享”,以自我为中心。我在我班(小小班)中做过调查统计:我班有幼儿共23人,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孩子占68%;见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不给就哭的孩子占26%;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占30%;想玩但是没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抓人、咬人)的占21%。而表现出强烈独占欲望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被家长溺爱惯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所谓“学习困难”,通常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效率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状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越易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到了初中,学习困难者一般占23%左右,即使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就家庭而言,相当数量的家长在对待学习困难孩子方面,至少存在着以下的五种弊病。 1.“亡羊补牢”。患此“病”者平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留意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即使发现孩子学习上有问题也掉以轻心,待到孩子学  相似文献   

10.
人们经常会在一些城市的大街上听到“买[xai35]子”“卖[xai35]子”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从语音上听起来“[xai35]子”只能让人想到“孩子”,难道在这些地方孩子也能被光明正大的买卖吗?其实,“[xai35]子”并不是“孩子”而是“鞋子”。在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  相似文献   

11.
二、漫画略赏 《望子“盛笼”》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乃人之常情。他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宁愿把孩子像“小鸟”一样锁在“鸟笼”里,自己亲手拿着钥匙,瞪着眼睛,在“笼”外站岗放哨,注视着孩子的一行一动。试问:被锁在“笼”内的孩子表面上服从了妈妈,然而,当  相似文献   

12.
严崇德 《家长》2023,(31):16-17
<正>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被“熊孩子”缠上怎么办?孩子被抢走了玩具或抢了东西怎么办?尤其是孩子被同学打了,想替孩子讨回公道却不知如何处理,怎么办?什么是“校园欺凌”提到校园欺凌,做家长的肯定是义愤填膺,气不打一处来。毕竟,谁都不想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被欺凌。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欺凌”呢?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们需要厘清“校园欺凌”的法律内涵和法律界定。这样,我们才会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干预。  相似文献   

13.
高尚 《家长》2022,(34):27-28
<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的建立能够帮助幼儿快速地融入集体,适应集体生活,引导幼儿的行为规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童年阶段是孩子最幸福快乐的时期,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在好奇心的引领下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万事万物在他们眼中都是那样的新鲜有趣。孩子的幸福是家长最大的快乐,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示,愿意在学前教育阶段让孩子自由成长,享受快乐童年,因此不给孩子设置太多的限制与约束。然而,“自由童年”不等于“为所欲为”。幼儿时期孩子的规则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会在行为处事上“随心所欲”。作为家长,过度地放纵会演变成溺爱,而溺爱会给孩子今后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很多孩子刚上小学,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出现了“不合群”乃至于“被排挤”的情况。根据教学经验与社会调查,我发现“被排挤”的孩子往往存在着规则意识淡薄的情况。因此,在学前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对孩子的生活与成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晓芙 《课外阅读》2010,(2):53-55
厨房,在许多家长眼里是孩子的“禁区”。当好奇的孩子想走进厨房看看、摸摸的时候,经常被爸爸妈妈拒之门外。而近年来,“厨房教育”却在一些国家火爆起来,很多只有两三岁的孩子被父母带进了“厨房学校”。专家认为,从3岁开始,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走进厨房,因为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泽同 《班主任》2009,(9):27-29
班级中一些有着这样那样弱点、缺点的孩子经常被“数落”、被“刺激”,甚至被“遗忘”,他们承载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而我们通常很少关注他们。能否从班级管理人手,给这些相对“弱势”的孩子创造一个真正自己体验、自主实践、自发成长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那些被称作“小太阳”的孩子,享受着来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不幸。君不见,社会对独生子女期望值的日益增长,给家长“望子成龙”的热情不断火上加油。父母企盼孩子成为钢琴家,孩子就会整天被“拴”在钢琴旁;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画家,孩子就会被“捆”在画板上。家长忽视了孩子正当合理的需要,也没有将发展孩子的个性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孩子如同棋子,任父母随意摆布。  相似文献   

17.
教育应是愉快的教育。有一位著名的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因为爬树,坐在树杈上玩耍,弄脏了衣服和手,被母亲训斥。他对男孩的母亲说:“其实,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惟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不便这样做而剥夺孩子的这种自由权利。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成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然而,事与愿违者在我国还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坚持用“真心的微笑”去扩展学生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心灵,而多以“…  相似文献   

18.
据9月6日《工人日报》报道,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8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试、开具医院相关证明方可入学。而在去年,无锡的一些学校也发生过类似的"测智商"事件:老师怕差生拖自己所带班级的后腿,影响班级成绩和自己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去“测智商”,通过“被低智商”的方式摆脱责任。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分类、歧视的做法从未停止过,仅去年10月,就陆续出现了“绿领巾”、“三色作业本”等事件。社会更多地认为这是一种歧视和侮辱,丢掉了教育的尊严,媒体人白岩松义愤填膺,戴上绿领巾表示声援。在中国的校园,课堂似乎永远只向“健康”的孩子敞开,即使身在校园的孩子,也被人为地戴上各种“成分”的帽子,饱受歧视。对于那些无法正常就读的孩子,他们与课堂的距离,已经远远不止“一墙之隔”——据9月18日《新快报》报道,深圳市一名15岁男生因患自闭症无法自律自己的部分行为,19名学生家长因担心其影响自家孩子,联名写信要求校方将其赶出学校……“让具有一定能力的自闭症孩子进入普通校,和正常孩子一起成长,原本是一种理想的康复方式,但目前只有10.43%的自闭症儿童能够进入普校大门。  相似文献   

19.
多留些空白     
离园时间到了,别的孩子都盼望早点回家,小曦却不然。每次等其他小朋友被接走,她便忙活开了:一会儿到黑板上画画,一会儿拿出图书角的书一本接一本地看,最近她又迷上了钢琴。小曦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为了保护她的探索欲望,我每次都会留下来陪她,要么做她的玩伴,要么做她的观众。小曦的举动引发我思考:在一日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因“时间紧迫”而无法进一步探索;一旦孩子有了新发现,又由于作息时间“一环扣一环”而无法进一步思考;游戏活动、户外活动更是被所谓“科学”“合理”的安排所控制。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支配的…  相似文献   

20.
这里说的“难看的孩子”.并非“残疾人”,而足指那些长得不够漂亮.似有轻微生理缺陷.被人称为“长相不行”的孩子。他们或是五官有缺陷,个头矮小,身长腿短.过胖或过瘦;或是语言、动作有缺陷,口吃、聋哑、举手投足不协调,样子有些“怪怪的”等等。在学校,这类学生为数不多,却往往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漂亮”孩子广受羡慕的“优越感”,没有“一般化”孩子不被关注的“平常心”,也没有“残疾”孩子倍受关爱的“感激情”。他们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当“话茬”作“谈资”,受到伤害,却有口难辩,也少有人过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