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红 《教育导刊》2006,(11):36-38
一、什么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拥有物质财富是幸福,有人说生活快乐是幸福,有人说心想事成是幸福……《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马克思则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时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幸福感则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主观感受,表现为精神上获得了满足感。综合此两种解释,幸福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生活、境遇称心如意,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而幸福感则是对这种精神满足的主观感受。那么,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的和谐感。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和人格完美的统一。历史课堂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摆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快乐、舒展、自由生活的幸福舞台。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人感受成功与幸福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幸福,体验课堂生活的幸福,是贯彻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每个人毕生为之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什么是幸福,至今却没有统一的界定。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愉快状态。词典的解释是,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表明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感受,是个人在达到自我愿望后的一种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和感受应该包含物质、精神两大方面。幸福感是主观的状态,它既受年龄、文化的影响,同样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师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教师幸福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着培育幸福的学生这一教育目的的落实。"圣化"的职业标准、外在的功利性要求和病态的幸福观导致农村教师幸福感的失落。提升农村教师幸福感,追寻幸福之路,需要社会和教师双方的努力。具体有效路径为:寻求内外尺度的平衡点,协调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加强自我反思、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幸福感的缺失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然则,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并不清晰,对幸福的追求经常滑入物质主义的深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才能使人幸福。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也深刻地揭示了:只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才能获取幸福。当前,幸福社会的建设必须关注意义世界的重构,只有在对意义的追问中我们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吕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情感体验。幸福不仅仅表现为肉体快乐,更重要是理想与精神快乐。因此进行理想教育对促进个人精神满足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让人幸福地生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建设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让人幸福地生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建设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从学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个人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对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也很重要。关于幸福,有几个重要的范畴,如欲望、肉体、物质、精神、自由、价值等。幸福应该是欲望的节制和适度满足,是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体验,还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持,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个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则取决于通过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主观幸福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被试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估。鉴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其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除了物质资料的丰富外,还应该包含精神层面的满足,个体社会性的肯定、劳动过程的延续性和劳动成果的利他性都可以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体验。从马克思"消除异化,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视域来看审视教师的主观幸福,通过教师主动、终生的发展,肯定教师在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一、创建“幸福校园”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任务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幸福感是社会成员通过对其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所产生的关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积极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3.
张珂 《河南教育》2011,(6):60-61
幸福分为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在当今高校,部分大学生过多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存在着病态的幸福观。高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指标是集体成员内部的幸福感。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心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建设幸福班级。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每个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职业幸福感是幸福的一部分。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实现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高职院校财经类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信念。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人生幸福,而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乡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工作热情消退、方向迷失、动力不足和压力倍增等职业倦怠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依据人性假设理论,审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设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探索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成长的有效路径。基本物质需求,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需求保障,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支撑;自我实现需要,乡村幼儿教师幸福感获得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许韶歆 《教师》2012,(36):122-122
职业幸福是指一个人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在愉快的心境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关乎物质利益的多寡,它更深层次地依赖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怎样让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幸福感,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更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那么,在漫长的教育人生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呢?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人的幸福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其幸福程度会受到物质、精神和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特点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精神需要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之中。人的精神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动机,构筑广泛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不断满足和发展人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幸福观可分为“物质幸福观”、“精神幸福观”与“辩证幸福观”,每种幸福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只有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幸福追求相一致,社会发展才能够满足个人的幸福追求,个体才能体验到满意的幸福感,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作为人生体验与追求的幸福感在新时代下以“居民幸福感”为载体出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表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应当根据人们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幸福需求制订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计划,在满足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幸福感却呈下降的趋势。"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已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学研究提出,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并非取决于他的年龄、性别,以及他拥有何物或者置身于何种环境——总之,与个人的外在条件无根本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态度、精神追求。据此,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了通往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