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传媒》杂志今年第4期刊载的《新闻应少说“过头话”》一文,提出媒体应少出现和不出现“过头话”等浮夸现象。对此问题,我想联系邓颖超老人一次审稿的做法谈点感想。1976年底,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将3篇悼念文章送邓颖超老人审阅。12月30日晚8时40分,邓颖超老人给人民日报社机要秘书室打电话,请值班人员向总编辑转告她对三篇送审稿的意见,要求对原稿中某些不实之处加以修改。接电话的温宪对此作了详细记录。邓颖超老人指出三篇送审稿中共有六处不实之处,其中四处是:讲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李少石(廖中恺之女廖梦醒…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诚 《编辑之友》2001,(1):55-56
著名学者舒芜在<文汇读书周报>(1996--04-06)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不是我的文章>的文章.原委如下:作者应<炎黄春秋>之约写的<"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一文,原稿一万字,刊登时是六千字."既有大删,必有大改".作者仅举开头和结尾两处谬误.一是原稿开头对周到北京的时间和相关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编辑却篡改了事实还滥加了不恰当的字词;二是原文结尾处对有人为周翻案之说作了辨驳,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态度,编辑却大笔一挥不负责任地删去.  相似文献   

3.
"八互"精神 1946年5月11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南京梅园新村举行的工作人员陈浩和李晨同志的婚礼.周恩来郑重地向这对新人提出了"八互",即"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在长期夫妻生活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爱情真谛.  相似文献   

4.
"80后"的悲观情绪及其出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后"并不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群,而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写作群体.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代表作<三重门>)、许佳(代表作<我爱阳光>)、郭敬明(代表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张悦然(代表作<樱桃之远>),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在河北师范大学百年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校友,邓颖超就是其中之一。邓颖超同志以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她在青年时代求学期间,曾担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图书馆(现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前身)"图书部"书记股干事,热心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却鲜为人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百年师大图书馆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在研究与图书馆有渊源的重要人物时,发现了有关邓颖超同志的这部分文字记载并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7.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以为然,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宣和初,徽宗有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我的发言]之后大哗,不以为然."这条成语并不难懂,也不难用,但是不少人却把它用错了.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题目     
周恩来的非凡手笔1946年,当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时,4月16日、17日,重庆和上海的《大公报》,先后登了一篇题为《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论,为国民党张目。周恩来同志立即责成重庆《新华日报》起草一篇社论,并对草稿作了大量修改。原稿题为《驳大公报》,他圈去了这个题,挥笔写下针锋相对的8个大字:《可耻的大公报社论》。这篇社论在18日发表,有力驳斥了《大公报》的污蔑和攻击。  相似文献   

9.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12日,一则<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下文简称<建议>)的电子扫描版出现在天涯社区,百度陷入空前被动.迫于压力,9月13日,百度公开承认先后在9日、12日接到广告公司两次致电,要求屏蔽三鹿负面新闻,但"我们从未答应".但事实又是如何?有人在网上搜索<三鹿,在小朋友的生命健康面前请不要表演>一文发现,9月12日下午,Google显示11400篇,而百度仅能显示11篇.  相似文献   

11.
"预立遗嘱",即右老在其手创斗口农事试验场亲书刻石的那篇文字(见附图).先生文豪,一生著作不计其数,以"遗嘱"为极著名极有特色的一篇.关于这篇文字的写作时间,一般都认为是1934年.如张文生<怀念于右任先生>(<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马志勤<于右任先生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始末>(政协陕西省委、成阳市委、三原县委<于右任先生>)、佚名<于右任先生在故里二三事>(三原县<于右任纪念集>),及陈四长、播自新<民国奇才于右任>、许有成、徐晓彬<于右任传>等,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最近翻阅<战时记者>杂志,偶见该刊第3卷第1期载有一篇<新闻杂谈>,该文署名为"夏衍讲、影子记".经查由周巍峙主编的<夏衍全集>,发现未将此文收入,会林、陈坚、绍武同志编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夏衍研究资料>的"生平年表与著译系年"中,亦未见著录此文,国内有关研究夏衍的学术论著、传记中对之也都没有提及.所以,<新闻杂谈>可初步断定为夏衍先生的一篇轶文.这篇轶文的发现,为研究夏衍先生的生平、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提供了-份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纪念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前夕,舟山市档案馆接到舟山社科研究所所长王中同志一个电话.说他于1946年在重庆读书时,曾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学生代表的身份随同吴有训、李旭日、马寅初等社会名流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五"学生运动大游行,时值周恩来同志抵重庆参加旧政协会议.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2):107-108
<正>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机关党《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迁往重庆,至1947年2月被查封,历时9年。重庆《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采用"开天窗"等方法同国民党的新闻管制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了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  相似文献   

16.
30年前,曾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大都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大转折年代,胡乔木以多篇讲话和文章,对调整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同是亲历这段历史又对重要事件有所参与的吴江同志,却在30年后,于2010年5月7日,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留下一份重要的史料>,想用他称之的"为防止日后遗失,特记载于此"的两条史料来说明,由于胡耀邦的阻止,胡乔木欲发动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打算才未能得逞.对此,7月23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为吴江同志"重要的史料"做一点补正>(以下简称<补正>),就其中胡乔木以波兰事件为殷鉴致胡耀邦信的史料提出质疑.他又于8月6日在该报发表<对我所提供的两条史料的补充说明> (以下简称<补充说明>)作为回应,并且继续坚持他从两条史料中得出的结论:"胡耀邦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阻止了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半月谈>今年第19期上,读到苏北同志在"半月评论"专栏里写的评论文章:<力戒"口惠民生">.这篇千余字的言论,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剖析深刻、文笔生动,笔者一口气读完,又爱不释手地读之再三. 这篇1600字的评论,11个自然段,几乎没有长句子,读来很是轻松.笔者认为在写作上具有以下4个特点: 一、知情知底,把民生问题作了精彩的提炼.  相似文献   

18.
杨若文 《今传媒》2008,(4):34-36
不知<本色于丹(上)>是怎么讲的,看了<本色于丹(下)>不是滋味."百家讲坛"对于丹评价中的随意性,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月2日至9日,<深圳特区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连续发表了8篇编辑部文章,统称"新年八论".它们的标题是<紧紧咬住"国际化">、<悠悠万事人为本>、<力筑政治文明城>、<"深圳文化"不是梦>、<产业升级觅新机>、<建立共生经济圈>、<志存高远气自豪>、<千里之行始足下>.这组文章是<深圳特区报>为宣传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城市这一重要题材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撰写的重要评论.  相似文献   

20.
李征 《出版参考》2005,(17):16-17
卢绪章同志是原外经贸部常务副部长,也是中国对外贸易事业开拓和奠基人之一,深受外贸部广大干部的尊敬和爱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卢绪章同志是电影<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的主人公、地下党员张公甫的原型人物,他在党的领导下,在极端艰苦复杂的特殊环境下与国民党特务周旋,出生入死,不畏艰难,他遵循周恩来同志教导:"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置生死于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