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今年11月24日是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诞生一百周年。特摘译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一书中的一章,以表示对她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超越的乐音     
阅读《超越美利坚》是个颇有意趣的体验,甫一开头,展现眼前的即是路易斯与克拉克成为英雄归来的雄壮画面,仿佛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壮怀激烈,荡人心魄;历史再往前追溯,则是路易斯与克拉克从杰弗逊总统的任命下开始远征,这是美国史上首次成功横越大陆、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这是"成为英雄"的种种困苦患难之途.这时的小说,同时进入了贝三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与第三乐章诙谐曲,交融渗透,哀而不伤,嘈嘈切切,响彻战斗声,充满着路易斯一行的困顿磨难,也渗透着"准英雄们"的欢乐,交互展现着美国式的乐观精神;小说的最后又回归到英雄的开拓精神上,这也是贝三的最后一个乐章,这个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的乐章,将英雄的不屈不挠之开拓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设计者",路易斯与克拉克难道不可称之为"美国西部的设计者"?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最近发生了总统控告记者犯诽谤罪的轰动事件。这一事件触发了一场新闻自由同新闻记者的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新闻道德的关系的大辩论。 1987年10月12日下午,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菲律宾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带着她的两名律师,突然来到马尼拉市检察院。她面带怒容,当场填写两页起诉书,以诽谤罪的罪名正式控告马尼拉一家英文大报——《菲律宾星报》的著名专栏作家路易斯·贝尔特兰以及该报社长、总编辑、执行主编和业务经理等五人。总统控告他们五人犯诽谤罪的主要根据是贝尔特兰在当天撰写的一篇评论“八·二八”军变的专栏文章。  相似文献   

4.
今年十月二十四日,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诞辰一百周年。斯特朗从一九二五年起,先后六次访问中国,一九七○年在北京逝世。她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四六年七月,斯特朗从美国到莫斯科的途中,第五次来到中国。经宋庆龄的安排,她对解放区作了为期九个月的访问,其中在延安住了七个月。七月三十一日,斯特朗从北平飞抵延安,就在一个简陋而又干净的窑洞里下榻。斯特朗一安顿好,马上就找朱德总司令商谈她的采访计划。朱德表示可以满足她的采访要求。这使她实现了采访毛泽东主席的夙愿。  相似文献   

5.
她叫吴玉辉,她说父母给她起这名就是取“温润如玉,熠熠生辉”之意.如今,她悄悄迈入不惑之年,书上说女人四十一枝花,不知不觉间,她这一朵,已在岗位上默默开放了26载.时光的流逝带给她成熟与从容,档案管理员的身份带给她宁静与细致.人如其名,她温如碧玉,让小小兰台满溢光辉.  相似文献   

6.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7.
为了宣传主要是西方世界的商学、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世界经济和商业的情报讯息,世界上每年出版发行数以千计的商业期刊。美国学者路易斯·雪比(Louise S.Sherby)对当前世界(主要是美国和英国出版的)商业期刊进行了调查统计。她仔细查阅了《乌利希世界期刊指南》、《标准期刊指南》与《图书馆期刊》这三本重要的工具书。雪比发现《乌利希世界期刊指南》(1982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出发,只是不知道归程. 她朝窗外一瞥,如同每天早起乘坐校车一样,轻轻地跟亲人挥手拜拜;可她有点纳闷,外面为何有这么多人焦急离开却又依依不舍;她清澈的眼里满是懵懂,难道不就是一次旅行么? 对,不对,这是一次越远越好的旅行.  相似文献   

9.
黄霞 《出版史料》2005,(2):108-11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 年),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尤其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她的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叶研 《新闻与写作》2007,(10):42-43
在哈瓦那体育中心数次采访为古巴赢得过世界冠军的女排运动员路易斯,我拍摄了一张特写——路易斯咧嘴笑着,背景是红底色的切·格瓦拉像——两位不同类型的古巴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1.
她虽然名满天下,有很多倾心相交的朋友,但更多人--在她的文字中认识上海这座大都市人文之盛、人性之美的人--并不了解她,甚至还不认识她.他们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或许还有那么一丝丝失望:这个面容和善、身形微胖的大姐,就是那个笔下璨然、至情至真的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吗?  相似文献   

12.
我是<妇女生活大全>一书的主编,刘嘉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由于这本书做媒介,我们从相识到成为朋友,至今算起来已经有16年时间了. 她这个人,能吃苦,能干又会干,从宏观上,驾驭书稿的能力极强,又很细腻,在微观上,书稿中的一个小小毛病她也能发现,绝不放过.在职业道德上简直是无可挑剔,她倾注于书中的情和力,让我这个当主编的人,感动不已,特别是每一想起她身体不好,带病工作,真是觉得对不起她.不过,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碰上了一个难得好编辑,一个敬业爱岗、有胆有识的编辑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宁远 《编辑学报》2010,22(1):91-92
有人说潘伟是"弃医从编",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如果说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更·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文化救国,对她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职业生涯的再次选择!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勤于思考、不懈努力!这是常听潘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正是用这一座右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CD     
《大观周刊》2011,(8):24-24
魏如萱/《在哪里》魏如萱的声音甜美而不甜腻,厚实但不厚重,有时会给人一种好像她浑身散发着压抑和沉重气氛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朴槿惠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总统.很多人认识她,或者因为她有一位做总统的父亲,或者因为她是"嫁给国家"的"三无女人",再或者她的当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启等等.然而,我对于这个人物的兴趣,来自于她对中国哲学的热爱.2007年3月,韩国《每日经济》的记者采访朴槿惠时,她谈到:"二十多岁时,我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父母都被枪杀,曾经信任的人离开,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段话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哲学追求"内圣外王",终究是要落实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功用中的,这是一种对万物、对众生的有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黄思源 《大观周刊》2010,(42):11-11
在德国人看来,一位作家必须是这种语言的仆人,并为其牺牲一切。他/她必须忘记市场和成功,只为他/她的作品而活。  相似文献   

17.
不能否认孟悦对“人”有着强烈的关怀,但这却是一种错乱的关怀;也不能否认孟悦对“智慧”的追慕,但这却是一种怪力乱神的“智慧”。她对人的主体性的伸扬极其“现代”,她捍卫主体性的方式极其“前现代”,而她自己又非常坚决地“反现代”,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相似文献   

18.
<新京报>记者宋喜燕和同事一行四人出门乘地铁,正想跟同伴聊天,结果发现另外三个人已经将手机拿出来玩了,她于是发一条微博感慨说,手机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她所讲的这手机,其实是新京报社发给采编人员的iPhone3.报社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报题平合.  相似文献   

19.
奈丽·萨克斯,一位瘦小的年近八旬的老太婆,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当她登上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台时,以一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用简短而隽永的话语,讲述着她貌似平淡的一次生活经历.她的逃亡生涯的间奏曲里隐含了令人心碎的以色列命运.她的结语是一首诗,其语调出人意表地强硬:"我掌握着全世界的/而非一国度的蜕变."这句话的口吻,完全比得过凯撒大帝和亚历山大,抵得上一切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20.
卢敦基 《出版经济》2006,(10):70-71
奈丽·萨克斯,一位瘦小的年近八旬的老太婆,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当她登上196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台时,以一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用简短而隽永的话语,讲述着她貌似平淡的一次生活经历.她的逃亡生涯的间奏曲里隐含了令人心碎的以色列命运.她的结语是一首诗,其语调出人意表地强硬:"我掌握着全世界的/而非一国度的蜕变."这句话的口吻,完全比得过凯撒大帝和亚历山大,抵得上一切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