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教师,我们这些“现文者”理应努力寻找动情点——一篇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一篇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技文人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一、钻研教材,挖掘动情点要使学生“观文”动情,教师必须在阅读中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思枯涩,语言干巴,缺乏真情实感,在“做”字上下功夫.我认为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要调动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应从“激其情”人手. 一、讲读教学要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激其情”我在讲读一些适合中学生情感特点的范文时,做到“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倾注于形象的感情,从而深刻领会作品,并由此产生一点写作的灵感.如讲《荔枝蜜》,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感情变化的几个阶段.即由最初不爱到爱,从爱得浅到爱得深,进而深情赞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真切感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随即产生共鸣.与此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共性就是情感性,即所谓“为情而造文”。作品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作家常常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一篇好作品,“情”总是洋溢在文章之中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篇文章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很重要的原阑就在于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心灵感应,而那些缺乏感情的文章就难以产生感染力。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把“感情真实健康”作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只有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才能受到作者的感染,领悟作品生动丰富的内涵。一、从感情态度中感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说,写文章的人因为感情触动而产生文  相似文献   

6.
白福伟 《广西教育》2007,(7B):20-21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感情缺失问题 (一)从“诗缘情而绮靡”想到教学中的思想感情缺失 陆机的《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古人所讲的“诗”多指全部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妙处就在其表达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现在我们再学习古文(多数是文言文),也要从感情上做文章。我所说的“情”指的是,作者之情、教授者之情(教师对鉴赏作品的专业的感情理解)、学习者之情(学生对鉴赏作品的个人的感情理解)三种感情的结合。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过分强调“诗”而忽视“情”的倾向,我把这种倾向称为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感情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书面文字转换为声音,而是要用感情去读,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切身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情”去朗读,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三情”主题教学的意义 1.“三情”主题教学 苏轼诗词,从情感分类,理想之情、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三情”在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每一类都有大量的经典之作。而且,针对这三种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都有生动的小故事。因此,以此为切人点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的人生并学会鉴赏苏轼作品。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相似文献   

10.
声乐是一种人声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声”和“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情”促使“声”的发挥,“声”表达“情”的内容。二者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就把“声情并茂”的歌唱原则作为歌唱学习指南,本文作者从实践出发,阐述了在演唱一首新的声乐作品时如何用歌声表达人物感情。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校园公开课大赛,参赛者纷纷以“有感情朗读”作为决胜筹码,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当老师一提到“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有模有样地拿腔作调读文章. 什么是“有感情朗读”?课标中讲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拿腔作调,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12.
朱松花 《成才之路》2009,(30):43-43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是作者饱蘸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创作而成!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文中情和意的理解感染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与传递。教师必须首先体会作品中的感情.在教学中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让情充满课堂。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语文教学既要讲清文章的“理”,也要讲出文章的“情”。可后者常常被我们忽略。目前,中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不感兴趣,写起作文来也是干巴巴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没有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而自己写作时,又缺乏感情。要扭转这种状况,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文以情生,情以事发"、"无情不成文".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是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感情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阅读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而后经过形象再造,使文章刻画的形象呈现在头脑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境界,领会到文中语句的精妙,领略到文章的情趣,真正达到“物我同在”、“人我同在”、“我在情境中”。受到这种情景的触动,必然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共鸣。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文章缘情而发,倾吐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文章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倾注着作者真切的感情。中学生要想写出动人的作文,必须先走出假大空的误区,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自己的心,去写自己的情。情感真所谓情感真,是指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自己编造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情感真的重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8.
张建成 《学周刊C版》2011,(6):126-126
一节有效的课堂,必须有好的导入。这是一个通过教师的“行动”激发学生“心动”的环节,它既是对文本的积极导向,也决定着整堂课的基调和最终走向。一、披情入文,创设氛围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作品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教学是师生双边情感的交流。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使命。作为信息载体的文章,总是依附着作者本人的情感成分。刘勰曰:“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特殊感情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结果,所以说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大的。因此,情感教学应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匆匆》(人教版第十二册)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珍惜时间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请语文教研组长上了这节示范课。课中,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与作者产生了感情共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