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庖丁解牛》中两言“十九年”,课本未注,一般读者都将其理解为实数一十九年,其实未必。 《庖丁解牛》是战国时广泛流传的一则寓言故事,不一定实有其事。因此,不必将“十九年”机械地理解成一十九年。联系上下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所解数千牛”,其中的“岁”’“月”、“千”皆虚数,“数千”以言其数量多,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工作     
周末,一个朋友突然给我家送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可把鱼拿回家之后就很犯难——把这条鱼做成鲜美菜肴之前如何宰杀并分割成需要的块或片呢? 瞬间想起了庖丁解牛,锋利的刀是庖丁解牛的工具,正如我们所强调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巧不如家伙妙";庖丁对牛体结构了如指掌,能够"顺其理",做到19年不用磨一次刀,而解牛效率非常...  相似文献   

3.
魏薇 《现代语文》2006,(3):92-9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1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4.
<正>《庖丁解牛》中塑造了一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解牛大师形象。庖丁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做到了"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就是很好地把握了牛的经脉。小说教学要想达到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境界,教师也应该像庖丁善于抓住牛的经脉一样,善于抓住小说的经脉,做到长文短教。抓住小说经脉,做到长文短教,要着重做到:抓关键词、抓细节、抓标题、抓意识。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其中的“割”“折”“发”三个字.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读本》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6.
《庄子·庖丁解牛》中有这样两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割”与“折”且勺注释是这样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尽管朱东润、王力这些名家都用此说,但  相似文献   

7.
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所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庖丁创造了解牛“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奇迹,其“游刃有余”的超级秘诀在于解牛时能“依乎天理”而不是简单地挥刀蛮干。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情感丰富、意境深厚、笔法多变、结构复杂的文章,我们也必须冷静思考、细心梳理、把准文脉,最重要的是依乎文理,发现并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来开展教学,方能达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之佳境。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的著作中,有个“庖丁解牛”的寓言,说的是庖丁解牛,手、肩、脚、膝并用,动作十分协调,刀子哗哗作响,牛的肢体应声而解。他的技艺为什么这样高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按照牛体的自然结构运刀。和庖丁解牛一样,教学工作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个教师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掌握教学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澧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田元炯,是怎样遵循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的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庄子讲过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杀了几千头牛,刀刃却像新的一样,锋利无比。回想一下,当自己最初踏上讲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当被学生第一次称作老师时是什么心情?当第一次与家长见面时又是  相似文献   

10.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11.
《庖丁解牛》是庄周《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一、第一自然段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极写庖丁解牛技术之高超。这一段是怎样突出其动作的干净、利落、优美、洒脱而又合乎音律的? 用“手、肩、足、膝”等解牛时必须的肢体部位名词。  相似文献   

12.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有一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寓言中那位庖丁(厨师)19年中解了数千头牛,对牛的生理构造熟悉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他宰起牛来,“游刃有余”,堪称一场艺术表演。 我由庖丁解牛想到教师教书。如果教师对教学也能熟悉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一定会抓住要领,言  相似文献   

15.
倪金 《快乐阅读》2011,(22):192-192
庄子的《庖丁解牛》以独特的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在《庖丁解牛》中,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应知道《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而《养生主》是一篇论证养生之道的文章,主旨在提出养生总论。而且文章本身也在结尾提到了养生之道。结合"解牛之道"我们可以推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人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庄子指明了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对牛骨——那些社会上的是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17.
杰添 《中国轻工教育》2011,(5):21-22,28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讲述庖丁师傅由于宰牛的技法高超而做到宰牛过程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而设计方法是从思维理念的高度引导设计师对产品设计研发,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文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为出发点,浅谈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说明了正确的创新思维方法可以为公共设施产品设计提供正确、妥善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一节由于富舍哲理性与艺术性,故常见于诸多选本且为中学语文必读课文,而其中"向然"一词向无定解,本文试作辨析诠释,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19.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20.
姜丽 《学语文》2012,(1):16-17
【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自主赏析文章,属哲理散文,它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而“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将“创造形象”与“说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