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 ,探讨司马迁及《史记》对蒲松龄的影响。在文学思想方面 ,蒲松龄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精神 ,提出“寄托孤愤”理论 ,并把它应用到小说创作中 ;在文学创作方面 ,《史记》传记体结构影响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司马相如分别代表了汉代散文和辞赋的最高成就。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士子。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相如的赋,虽各有千秋,但都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都有“全”、“大”的特点;都运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们共同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史记》、《汉书》及其他史料入手,论述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对屈原、屈原赋以及汉赋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异同。并且从班马的学术渊源、生活遭际、史识观点等诸多方面分析造成这种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班固文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班固 ,在阐述传统的儒家文艺观时 ,特别注重结合汉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 ,作比较深入细致的评论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他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主张文学应发挥其社会功能 ,起到政治教化的作用 ;班固对屈原、司马迁及其作品的批评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正统的儒家文学观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对汉赋的评伦中 ,班固的文学思想充满着矛盾 ,那就是浓厚的儒家正统观念与严谨的史学家、审美的文学家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10.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0-82
第二编 汉代文学1 填空题 1)汉代出现了堪称一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_。 2)赋是_和散文的结合体。汉代的赋可以分为_、大赋和小赋3类。 3)贾谊,_前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政论文有《_》、《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骚体赋有《_》、《吊屈原赋》等。 4)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_、班固、_等。 5)汉大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_》、《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_》和张衡的《_》。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也是我国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史记》所具有的高不可攀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更在干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本文分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认为这一思想不仅包含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雪耻、成一家之言、显身扬名的个人功利目的,更体现了他网罗天下散佚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探析了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清经师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体系严密的综合性文艺理论著作.该书撰写受到晚清文艺思潮与经师身份之间张力的影响.刘熙载试图调和由二者引申出来的"六经皆文"与"文本于经"的冲突,构建出一套具有中间路线色彩的"文经合一"说的文章观.在批评实践中,刘熙载严格遵循文章源于六经,文章由道、义、事、情构成的文章观,将经学文献纳入文学批评视野,同时又采用经学义理视角展开文学批评,实现了推尊六经神圣性与承认文学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17.
目下《史记》多被看作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但史学、文学并不能涵盖《史记》的全部。从先秦以来的著述和司马迁创作的实际考察,《史记》实在史学、子学、经学和文学之间构筑一道互通互融的桥梁,并成就了"一家之言"的典范。《史记》具有史学的基础、子学的灵魂、经学的追求、文学的风神。《史记》是大历史与大文化、社会史与心灵史的高度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与元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东汉"明、章之世",正统的尊汉思想得以确立与强化,促使文学"宣上德"之颂的现实功利性大大增强。作为一个官方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接受了这种思想,这使其文学思想有着十分强烈的"颂美"意识。同时,作为一个深受纯儒思想浸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思想深处还在坚持着"刺过"的文学传统观念。"刺过"和"颂美"这对矛盾统一体始终存在于班固的文学思想之中,并左右着他对诗歌、辞赋的认识以及对《离骚》、《史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主要记叙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忍辱负重,耗时18年,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课文形象地再现了一代史学巨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文中所包蕴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无疑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积极深广的影响。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扣心导读.在读中逐步实现文心与我心的心心相通与心灵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