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爱萍 《考试周刊》2013,(77):61-61
在学校的数学教学、教研中,“差生”的转化是一个老大难的课题,“差生”的表现是多方面。那如何开发“差生”学习的潜能呢?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给“差生”平等的机会,创设情境提高他们的兴趣,耐心等待“差生”领悟,并对“差生”的良好表现.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教”与“学”如同教学质量的两只翅膀,只有师与生双翅有力,教与学两翼互动,才能使教学质量飞扬.在解题教学中教学反思必须“教”与“学”并重,“教”与“学”有机结合.反思教学,既要强化教师“教”的反思,又要关注学生“学”的反思.这样既能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又能锤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就一道试题的变式教学,谈谈教与学的双重反思,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点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虽已有12年之久.但在作文教学中仍有很多困惑:学生的“无从下笔…‘言之无物”:教师指导作文时“度”的把握……都让人深思。大家深知.学生要写好作文.只靠老师课堂上指导是完全不够的.它和学生的平时积累.  相似文献   

4.
陶梨 《考试周刊》2012,(4):29-30
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对文本的深挖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相结合.教师的个性解读同样也要量“力”而行,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要有准确的把握。只有学生真正有所“得”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作文写得如何,往往是衡量语文“教”与“学”双方的尺度。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但说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谈“虎”色变,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做好积累、归纳与思考的必要准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结果往住不如人意。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够过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活动 ,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 ,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 ,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 ,直言之 ,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 ,教师也 ;被“入侵”者 ,学生也。“入侵”的方式 ,明的如考试 ,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 ;暗的如所谓的“引导” ,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 ,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 ,学生亦步亦趋地答 ,等其“尽入囊中” ,教师袋口一拎 ,教学任务宣告完成 ,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  相似文献   

8.
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庆老师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于学生而言。是吸收、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输出。  相似文献   

10.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问”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何尝不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呢?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积累“指导”与“主体”的常用的教师用语,把握好“指导”与“主体”的火候和分寸,让课堂教学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以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新课程大力改革应用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在安排上也不单独设立“应用题”章节,而是把它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在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解决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去实施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为此我们在平时听课了解的基础上,于2006年10月对全镇使用过新教材的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相似文献   

13.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平时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此“积累习作素材”,表达个人“独特感受”,写出内容“新奇”、“有趣”、“具体”、“印象深刻”、“感情真实”的习作。但在现实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学工作者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常常达不到课标要求。这与我们部分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了解学生生活有关。教师备课,注重备教材,轻视备学生.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2010,(7):46-47
1.“友情”提示,预防在先。这类学生犯错之后,借口常常是“我忘了”“找不小心”或“他们叫我去的”。为了避免学生以种种借口搪塞、敷衍教师,班主任可以在平时多加提醒。如在班里设置温馨提示栏,提示学生每天或近期要注意的事项以降低学生犯错几率。  相似文献   

15.
一、平时见机多引导,写作之际有材料 作文不是到了课堂才去想怎么写,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有趣的发现,是一种生活积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学生写作中的素材其实很多,关键是教师是否留心了、及时引导了。如:开学后不久下了一场大雪,我及时抓住下雪之际,引导学生观察“下午——傍晚——第二天早上——中午”雪中、雪后情形,最后以“春雪”命题写了一次作文。学生都有话可说,也能写清楚不同时间春雪的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杨中华 《学周刊C版》2014,(8):211-211
我们所说的“除非句”即指用“除非”引导的句子,是一个条件句,与无条件句相对应,表达的是前后两个事件的关系.常常与“否则”“才”连用。但许多语法书对“除非”分别与“否则”“才”的连用条件谈的不多.因而许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在做改错题或平时使用时从根本上难以找出“除非句”的病因。如“除非你离开.我才离开”“除非你离开.我不离开”究竟哪一句更加合乎语言规范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以与各位同仁共解.  相似文献   

17.
王艳林 《陕西教育》2010,(10):52-52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是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在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往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其中的教学导入就是教学各个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导入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多个方面着手导入,下面是我在导入中经常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虽然课改已进行多年,且教师们对课改的理念也十分认同.但他们在“说”和“做”方面“两张皮”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在平时教研活动中,大多数老师能用课改理念对某节课“评头论足”,在课堂上还是“尽职”为学生“精心地”布好局.当一个问题给出后,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