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实现乡村广播新“蝶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乡村广播2006年10月29日开播。频率按预定规划了三年时间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广播战略构想,这也是频率发展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即2007年实施快速占领农村广大市场的乡村速决战;2008年在继续巩固农村既有市场的同时,分兵部分县域城市,部分实施新农村包围城市,完成城乡攻坚战;2009年全面发动一场“城乡歼灭战”,实现乡村广播市场最大化的总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冯璐 《记者摇篮》2009,(11):9-10
三年前,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广播伴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而开播,一路发展。在频率制定的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如今乡村广播经营工作顺利实现了第一个三年目标。2007年完成869万元创收额度(列全国农村广播开播当年同比之榜首);2008年实现105%的增长,完成1778万元创收额度,2009年将突破2000万大关。纵观三年经营指数的攀升,最根本的是乡村广播抓住了频率特点——专业对农;找准了市场对象——广大农民;满足了受众需求——农民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知识分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知识分子不仅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有一批知识分子以乡村建设为己任,以清晰而坚定的家国意识、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历史使命感、以儒家济世弘道的伟大抱负、以沉潜勇猛的精神气质、以切实简易粗朴直接的平民风格和学术风范,深入民间,广施化育,对中国的传统乡村治理和思想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中,明中晚期逐渐壮大的泰州学派堪称典型代表。宣朝庆教授的《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一书,对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承、乡村建设和平民讲会的实践,做了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为我们以当代乡村治理眼光审视和借鉴泰州学派的精神遗产提供了最佳文本。  相似文献   

4.
马红梅  高倩 《中国出版》2023,(20):55-60
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前提保障和精神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文化传播视角,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下乡村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的六大原则,通过聚焦文化传播和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机理,探讨文化传播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定位和内在机制,破解文化传播困境,提出以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 在近代中国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漫长而曲折的百年历史中,曾有各种多元化的思想与实践并行其间。其中,“乡村建设”作为一系列立足乡土社会的思潮与社会实践,不仅曾在战乱频仍的中华大地上潜行耕耘,更在后世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回响。  相似文献   

6.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近年来基层治理领域发生了诸多戏剧性的变化。农村宗族在经历了20世纪以来的冲击和打压后,近年来又渐得以恢复重建,源自本土传统的乡村宗族社会是否只是单纯的“私性社会”,它与源自西方的公民社会能否找到契合点,从而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此问题已成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凋敝的乡村     
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本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9.
青树乡村图书馆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和其执行机构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服务中心在中国偏远地区的服务已经整整9年.围绕着宗旨和理念,青树在其建设的各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和与之相对应的项目运作和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方式.文章分析和总结了青树在项目运作、人员培训、组织建设和合作交流方面的探索心得,如经验、问题和挑战,以期这一回顾能启示青树未来的发展之路,并为非盈利组织援助乡村图书馆事业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研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标志着乡村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时代乡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文化传播研究可以为探寻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性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来,乡村社会,"三农"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揪心和焦虑的中心议题之一,相当一批人文社会学者以各种方式(学科)持续不断关注这些问题。在众多的凝视的目光中,文学从来不曾缺席。20多年前,梁鸿离开养育她的梁庄,今天,当她再次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早已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事业是时空条件下的产物,新闻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与地域相关,但“地方性”却较少被新闻政策研究关注。作为一种与城市相对的生产生活空间和综合性文化范式,乡村及其新闻政策的制定和传播有着独特的语境。新闻政策是党和政府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新闻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重新审视乡村新闻政策、乡村传播的重要地位,对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国乡村的现代化治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靖 《视听》2016,(11):65-66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时序展现杓峪村"乡景"的变化,采用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塑造了朴实、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影片折射出的农村社会公共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正处在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如何抓住这一次机遇,实现同城市的发展并轨,对中国农村来说迫在眉睫.学者、作家梁鸿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地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中国在梁庄》中,这本书真实反映了中国的乡村生态,而其田野调查的纪实方法与乡村志书的写作方式也颇具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很大程度上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的根是乡村本土文化资源,新型农村的魂是深入每个村民心中的本土文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崭新阶段。乡村振兴,文化不可缺位,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引领,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决定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叙事方面通过个人化内聚焦视角与编辑式零聚焦视角相结合立体呈现乡村振兴故事;以多文本、碎片化、数据化的新闻叙事表达强化乡村振兴故事传播力;以开放性叙事建构场景化与沉浸化乡村振兴叙事生态,实现了展示乡村建设新貌、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凝聚乡村振兴共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杜佩 《视听》2016,(6):91-92
《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在传播的过程中,该片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表征着当下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重上井冈山     
1927年9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辟出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对井冈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曾多次想重游这一故地,到1965年才了却了“重上井冈山”的心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2013,(12):I0002-I0002
11月5日至29日,中国乡村之声推出采访调研活动——《中国乡村调查》。《中国乡村调查》采访组选取了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四省比较有普遍代表性的村庄,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和采访报道,以反映农民生存状态。农村发展状态。寻找经验,镜像现阶段真实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