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观一部《红楼梦》,给人的感觉是书中的那群丫头,一个个都十分机敏、聪颖。她们巧于应付,工于心机;她们审时度势,善解人意。且不说香菱学诗的专注和悟性,翠缕跟小姐论阴阳的率真和聪明,也不说平儿、袭人、鸳鸯这些大丫头们时有即兴之作,或文绉绉地规劝,或辣火火地痛陈;就连那些没有名字的小丫头也乖巧、机灵得可以;凤姐来捉奸了,“那丫头”一下子由“站岗”的随机应变成了“告发”的;薛姨妈差于家丑,又一个“那丫头”甜嘴  相似文献   

2.
教师设疑督促学生思考求解答,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有效途径之一。疑问务求“三好”,即问得“巧”,问得“妙”,问得“高”。设疑把握住了重难点,问题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谓之“巧”;设疑形成了求知的梯度,问题让大多数学生“跳着摘果”,这可称之为“妙”;所设疑问有较新的启发性,其思考求解的过程即是认识历史,解读历史和借鉴历史的过程,留给学生宽广的创新空间,这方能称其“高”。  相似文献   

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起源,更是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根则说:“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  相似文献   

4.
早晨,湘云在上学的路上遇见惜春。湘云问惜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相似文献   

5.
“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怀疑感”。怀疑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朱熹说过:“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得骤进。”可见知识的长进离不开“疑”字。有疑则有问,有问则有学,有学则有知。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时常注意培养学生“见疑、解疑、善疑”的能力。如学习《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时,当教到彭总对团长说的话时,学生问:“彭总是国防部长了,为什么还老说错话?”显然,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之说说明了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为此,我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点看法。1、增强教师自身素养,树立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生物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的甘露去滋润,才会使艺术之花开得婀娜多姿、绽放异彩,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得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湘云很神秘地凑近惜春:“我要借给你一本书。” 惜春问:“什么书?” 湘云说:“要是换一个人我绝不会借给她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大教育家也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评价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可大进”。我国古代教育家对“问疑”重要性作了科学的论述。现代有位心理学家也说:“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12.
早晨,在上学的路上湘云遇见惜春。湘云问惜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惜春想了想:“今天不是你的生日,前几天我刚给你唱过生日快乐歌。今天也不是我的生日。”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题-亲历-变式-梳理”模式的课堂实践,探索“有趣、有疑、有创”的小学数学教学。有趣,即教师教得趣味盎然,学生学得妙趣横生;有疑,即教师问得巧,学生问得妙;有创,也就是教师情理之中的设计,孕育学生思维意料之外的精彩。当然以一定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兑现前述的“三有”好课观;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映衬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模式的实践中平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平衡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学贵多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问。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问”是学习动机的着火点,也是启动思维的引擎。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而不是活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难以长进。  相似文献   

16.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1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为生动形象:“发明千下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T,只在每事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足进行创新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代呼唤改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学必有问”,“学须先疑”,学识增长的过程,其实就是疑难杂问被解决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指导了师生去处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贺锋利 《语文天地》2013,(11):58-5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西方学者德家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问题对于思维的作用,问题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问题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位善于给学生提问题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位能激发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