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起源 一、原始技术的发明与经验的自然知识的出现。 1.石器的制造和使用。 2.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以及人工取火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3.制陶工业的出现。 二、原始的宗教自然观。 1.万物有灵论。 2.图腾崇拜和陪葬制度。 三、人类文明的开端。 1.金属器时代的开始及其金属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科学技术的起源 一.原始的技术发明与经验的自然知识的出现。 1. 石器与复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的使用和改进,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人类从动物世界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工具(石器)的制造。 2. 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的发明。 标志着人类已经在实践上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我国最早用火的原始人是云南的元煤人。 3.制陶工业的出现。 制陶是人类最初的化工工艺,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使用自然能源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制造出第一种人工材料。 二.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1. 万物有灵论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2,(10)
人工取火 人们在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后,才第一次迫使某种无生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马克思 人工取火,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我们称最初的火为天然火,如天火(雷击火或陨石火)、地火(火山喷发或植物自燃).人类在偶然的情形下发现,让他们恐惧的火苗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美食,甚至安全.于是人们逐渐摸索出了用火、保存火和取火的技能. 刚开始人们保存火种的方法是采用篝火或炭火,即不断地往燃着的火堆中投放木柴,让火焰燃得高些,不用时用灰土盖上,使其阴燃,或用炭慢燃,以保存火种,用时再扒开灰土,添草引燃.慢慢的,人类学会了通过钻木或者敲击石块的方法取火.  相似文献   

4.
阏伯台庙会与商丘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丘的阏伯台庙会作为商丘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其起源、发展、演变与商丘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最早发明人工取火和进行天文观测、商业贸易源头的商丘,拥有古代丰厚的文化传承,也使阏伯台庙会能够在当地及周边民众的思想上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凡 《初中生》2012,(Z1):70-73
正人工取火人们在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后,才第一次迫使某种无生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燧人氏陵     
燧人氏,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他发明的“钻燧取火”,反映了人工取火这一方法在我国早期智人时,就已被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据传说,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阏伯台西北200米处,墓丘保存基本完好。商丘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这位杰出的传说中人物,进一步推动商丘旅游事业的发展,拨专款对陵墓整修一新,并新建燧皇陵公园。1992年4月16日,中华“黄河之旅”首游式点火仪式在此举行,遂使燧人氏陵声名远播,成为豫东地区旅游热点之一。燧人氏陵@乃远  相似文献   

7.
早期的发明     
《家教世界》2011,(1):36-36
早期人类生活在几万年前。他们发现了火,并且发明了取火的工具。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并由此带来了其他的发明,例如灯和金属制品。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但严格地说,真正的科学是在近代才诞生的.人类生存于地球已超过350万年,但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始社会中渡过的.那时,人类改造和认识自然之能力与水平极为低下,对自然界的认识只能是纯经验性的,且与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本领完全融合在一起,人类的知识是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知识。在原始社会中,从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发展到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从天然火的利用到人工取火的发明,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大分工),从陶器的发明到原始手工  相似文献   

9.
火柴与化学     
在十九世纪初叶以前,人们是不知道利用化学作用作为日常取火的方法.到了1805年,产塞尔(Chancel)利用化学药品,发明了一种用于取火的燃盒.将浸透硫酸的石绵,贮于玻璃瓶中.用引火的木签,敷涂硫磺,并用氯酸钾与糖的混合物,将其尖端包住,当将它插人瓶中一与硫酸接触,立刻燃烧起火.大约在同年,巴黎似乎有磷火柴出现.1809年,得勒帕(Derepas)倡议用氧化镁与磷混合,其目的是减少它容易着火的危险.1816年,得洛斯思(Derosue)首先制造成功摩擦火柴,其端部也涂有磷.1823年,又有一种磷火柴的发明.取玻璃管贮磷硫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物体绝大部分都要受摩擦力的影响。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便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钻木能取火,就是摩擦力的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2,(7)
人工取火,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我们称最初的火为天然火,如天火(雷击火或陨石火)、地火(火山喷发或植物白燃)。人类在偶然的情形下发现,让他们恐惧的火苗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美食,甚至安全。于是人们逐渐摸索出了用火、保存火和取火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火柴史话     
火柴是目前各国应用得最普遍、最便宜的取火工具,它为人类取火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据史料介绍,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国化学家钱斯尔发明的硫酸火柴。那根火柴又粗又长,棒的一端涂有氯酸钾、蔗糖和树胶,使用时将它与浓硫酸接触即可燃烧。这种方法比用火石火刀撞击要方便得多,当时人们称之为“盗火神”。可是这种火柴的价格太贵,而且浓硫酸有  相似文献   

13.
粥,是我国的传统日常饮食。粥的发明,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大约在先民取火并能制造陶炊具之后就有了。《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赢赢援鬓经过了1(孤H〕多万年的历程.古羹羹鬓鬓债终不进化戍原始人开始使用简易的工具捕获猎物。燧人氏自豪地面对伙伴们的欢呼。由于生的食物不容易消化.老人和孩子吃了都病了Ll】篇熟六孟;舅痛苦,在雨‘髦萎今墓撮鹭释蘸释东舔缓套娜娜缪他飞快地转动木棍.终于产生了第一串火花此后.燧人氏常梦见闪电引发森林大火。他日夜寻求取火方法.终于从劳动中得到启发:摩擦生热可以产生火。燧人氏发明了钻术取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画说五千年·远古篇——钻木取火$中华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技术人工物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致使潜在的"使用发明"问题出场。"使用发明"是技术人工物的结构或功能在使用领域中的扩大、转换或他用,是技术发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转用发明"和"用途发明"等发明形式。"使用发明"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功能和人的意向性直接关联在一起,"转用发明"是技术人工物结构的他用,而"用途发明"是技术人工物功能的他用。从发明的逻辑看,"使用发明"既是技术发明本身的延续,又是一类技术发明演化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6.
火柴     
火柴是过去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取火用品,你知道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在我国古代由宫女发明的,并将它作为引火材料。现代火柴的发明者是英国的化学家沃克。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  相似文献   

17.
活动过程(汇报人数、出旗、唱队歌。)甲 :从远古的原始人击石取火 ,到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电灯 ;乙 :从蔡伦发明了造纸 ,到电子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甲 :有了科技 ,人类有了力量 ,社会更加繁荣。乙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社会里 ,你们知道吗?(队员介绍身边的科学现象。)乙 :队员们 ,你们知道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吗?(队员回答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甲 :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队员讲科学家的故事。)乙 :你们喜欢魔术吗?下面就请欣赏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表演《烧不坏的手帕》。提问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队员发表看法。)甲 :是啊 ,…  相似文献   

18.
取火法大全     
火犁取火用木棍或木犁在木板上挖好的槽里来回摩擦取火,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生起火来。钻木取火制作起来很费时间,并且需要很多材料。取火时要注意姿势。镜取火使阳光通过透镜,对胶片或塑料等加热,可以很轻易地获取火种。凸透镜凹透镜更宜于取火,因为凸透镜具有光聚到一点(焦点)的性能。此外,直径的透镜比厚度大的透镜更适于取火。是因为厚的透镜只是焦距短,聚光并不能增多,而大的透镜则相反,可以汇聚大量阳光。用手钻木取火最容易制作。伸直手指,双手搓动木钻。需要把握好节奏,越快越容易钻出火。如果把炭火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由于供氧充足,…  相似文献   

19.
<正>镜子发明得非常早。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已经用青铜制作镜子。中国的青铜镜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凹面镜与凸面镜中国古代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凹面镜,用来聚焦日光取火,也称阳燧;另一种是凸面镜,用来照人。在《古今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燧,铜镜也,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火出。"根据物理光学原理,我们知道,对于凹面镜,物体在镜子的焦距  相似文献   

20.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而且,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内能的效果完全是等效的.所以,摩擦很容易使物体温度升高.这样看来,利用摩擦的方法取火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实际做起来却不这样简单.很多著作中都曾讲述过摩擦取火的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就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他自己想实现摩擦取火的经过,他说:"我们每个人各取了两条棒,开始相互摩擦.两个小时以后,我们人都冻僵了,木棒也一样冻得冷冰冰的."(事情发生在冬天)可以说上述这两个小时的摩擦,假如他们所付出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