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所翻译李白的诗歌《长干行》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其中所涉及文化信息的处理,应体现在人称翻译、习惯用语翻译、典故的翻译等翻译细节处。  相似文献   

2.
意象派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长干行》是二十世纪很重要的一篇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原诗,找到庞德译文在结构、手法上的特色,指出其翻译当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长干行》深受二十世纪初美国诗人、学者们的青睐。相较于庞德《长干行》译诗的广为人知,尽管威廉斯《桂树集》中的译诗《长干行》也富于特色,但学界对其尚不够重视。倘立足庞德与威廉斯各自诗歌创作语境,会发现两版《长干行》的翻译策略迥异。庞德的“绝对节奏”译诗策略联结主体情感与智性两极,威廉斯的“可变音步”策略终极指向也是主体之“思”,但较之庞德的“绝对节奏”,威廉斯的“可变音步”意欲更有效贴合现时的现实生活世界。两种翻译策略背后,浓缩的毋宁是美国自由诗音乐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李白《长干行》在英语母语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与可译性、译文的真与美以及多样化翻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干行》是李白的著名诗作,该著作以商妇思念远行丈夫作为感情基调,情感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该古诗有众多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庞德的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该文尝试用生态翻译学“交际维”理论分析《长干行》庞德译本,并以此探究中国古诗翻译,以便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实现交际目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基础,以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长干行》为例,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为切入点,对庞德,许渊冲,韦利三人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三位译者是否较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转换.同时分析了三个译本的异同,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与翻译提供了一些启示.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减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诗歌审美偏差,使富含中华文化的唐诗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刘立云 《考试周刊》2008,(12):35-36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成功的翻译,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以<红楼梦>的不同英译本中对涉及文化问题的不同处理从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异化"还是"归化" --关于Emma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爱玛>两汉译本中部分译文的比较分析入手,就异化和归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了在文学翻译中应慎重对待文化因素,避免造成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翻译工作既保证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又具备一定艺术性.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文化视角意识.本文将美籍华裔作家杨志成翻译的童话<狼婆婆>(英文)与译文原著清代黄之隽的<虎媪传>(中文)的主要角色"狼"和"虎"进行深入剖析对比,从文化视角的差异讨论了化虎为狼的缘由,并针对此类翻译原则展开广泛讨论.研究表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视角差异,才能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获得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不同角度对李白的《长干行》一诗的3种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中英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翻译中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文化负载词汇在译文中的准确再现对文学翻译极其重要,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理解的程度.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借<呐喊>的英译分析,提出和总结了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变译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16.
陈伟星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64-66,12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真.译者应当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更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全文旨在通过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说明文化差异与词义的理解及对译文的制约,探讨文化差异与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诗歌的翻译要做到忠实达意已是不易,若要保持其语言、形式上的艺术价值就更难。本文以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的艺术作品结构的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李白的《送友人》作对比分析,探讨层次理论基础上他们的译文对汉诗英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英国诗坛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现代主义”潮流,而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则是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他是现代派诗先驱的“意象派”的奠基人之一.庞德最欣赏中国商代君主汤的盘铭上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受到日本的徘句和中国诗的影响,曾改写过李白(701—762)的《长干行》.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李白诗歌是影响和推动庞德发动"意象派"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庞德有着深深的李白情结,李白诗歌是庞德灵感的源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庞德对李白诗歌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庞德将李白的诗歌西化并提炼了李白的文学观,将李白的诗歌提升到了诗学理论的高度;庞德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营养,将李白的诗歌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庞德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范围,将李白的诗歌从汉语领域翻译到英语领域,并使之在欧美世界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