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中国从内战走向抗战的转折点。重温西安事变前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并从中进行反思,对于今天仍旧具有很深的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7月7日,这里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事件,揭开了全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华北事变是“七七”事变前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图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说明华北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后果,从中进一步了解在“七七”事变前,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执行“不偏袒”的调停方针,只注重维系美日关系,对此不愿涉足过深,这本身是对侵略者的最大偏袒.1931年11月,日本攻锦州,美国从所谓“不偏袒”向所谓“不承认主义”转变,但这并不能束缚住日本,日本宣布退出国联,宣告了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失败.美国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受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和美日贸易的影响;是对苏联和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恐惧;也是为了维护在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和挽救南京政府的声望和权利.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日军暴行的研究,早在抗战初期就已经开始,如郭沫若于1938年4月2日发表的《日寇的残酷心理之解剖》,杜呈祥于1939年所著的《日寇暴行论》(专著),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揭露日军暴行的帝国主义实质,指出日军暴行与日本政府发动帝国主义战争战略目标的直接联系。本文想就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日本华北驻屯军(以下简称驻屯军),成立于1901年,原名清国驻屯军,1912年改名为中国驻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把驻屯军扩大改编为华北派遣军,从而取消了驻屯军的番号。驻屯军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华北的主要工具。早在“七七”事变前,驻屯军即以天津日租界为大本营,阴谋制造了一系例暴乱、走私事件。1937年,驻屯军又精心策划发动了泸沟桥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深重的灾难。本文拟就华北驻屯军的历史沿革和组织编制等情况作一简述。一华北驻屯军的由来 1900年,英、法、俄、日、美、德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进一步打开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两广事变对中共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政策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变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一些较为进步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主张采用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国共关系问题。文章探讨了国民党政府内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国民党政府政策转变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深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暴戾本质,剖析抗日战争爆发的经济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的华北平原东部,濒临渤海湾,北宁和津浦铁路在此交汇,是华北联结东北和华东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正是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3.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我国华北的目的,策动了华北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论述华北事变策动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它所引起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14.
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发生,都可视为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结晶。西安事变期间,毛泽东经历了由主张公审蒋介石到释放蒋介石的思想转变,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虽然没有使“三位一体”的抗日军事联盟得到巩固,但却促成了国内和平和更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到来。国内和平的出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1941年,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但是,事变之后,国民党却遭受到了来自共产党的坚决抗议与反击、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中枢人士的强烈谴责、国际盟友的强烈反对、人民的愤怒与忧虑、日本以及汪伪的欢呼与军事进攻等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承受了特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也正因为上述因素,才使得蒋介石处境更加尴尬、孤立,希望尽快的解决皖南事变,才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得以维护,未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民党当局借助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两股思潮,在文化领域确立文化统制政策,加紧文化控制。其宗旨依然是“中体西用”的翻版,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倡导“尊孔读经”,借助新生活运动之力,颂扬“礼义廉耻”,先后发起筹设中山文化教育馆、并成立了“中国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将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借助回归传统拓展党化的道义空间,以强化文化的统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大力倡导“提倡理工”和“中国科学化运动”,为大规模展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政策支持。“九·一八”前后国民党的文化政策呈现出专制性、保守性、现代性、多歧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苏俄1921年新经济政策前后布哈林的思想变化轨迹、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问题。文章认为,布哈林的“左”既是时代的特征在他身上的反映,又是他过分注重理论推演而忽视现实的结果,而他思想转向正确道路则是他面对现实反躬自省和列宁谆谆教导的结果。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左”和右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思想转变主观上要求转变者勤于思考,正视现实,更重要的是客观上要有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去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大陆探亲,被认为是国民党在这一年中实行的两大变革之一(另一变革是解除戒严,开放党禁)。这一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一种转变。当时宣布开放探亲,曾使人们感到有些突然;因为直到这年的8月19日,国民党“行政院”还在声称:“审度当前时势及中共阴谋”,仍不宜开放探亲。难道时隔一个多月,情况就突变了吗?其实事出有因。作为国民党大陆政策一种转变的产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蒋经国生前在台湾推行所谓革新路线的一项酝酿已久的内容,只不过其“出台”的方式使人感到有些突然罢了。蒋经国去世后,今年7月国民  相似文献   

20.
一去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大陆探亲,被认为是国民党在这一年中实行的两大变革之一(另一变革是解除戒严,开放党禁)。这一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一种转变。当时宣布开放探亲,曾使人们感到有些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