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处于一个动态的教育生态系统内,有其内在的发展机制。青少年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由低到高依次历经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受到文化环境、学习共同体和自身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结构由知情行意四个方面构成。青少年在维持动态平衡过程中,通过强化、拓展、修正等不同作用机制,不断建构自己的劳动价值观图式。劳动价值观的系统性、持续性、多源性和历时性等发展特点影响着劳动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青少年价值观这一核心问题,着重从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五个维度调查分析青少年价值观情况,寻找多元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关系。本文认为,改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认识到,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两极化的特点:主流价值观与不良价值观并存,因此既要看到主流,更不能忽视个别;强化主流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尊重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正视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实施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分层培养。  相似文献   

3.
王鑫 《教育探索》2007,(7):139-140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处理校内外事务、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它赋予学校事务以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统合教师的行为.因此,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建构主义认识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认知是在主体与客体因素相互作用下,由主体选择和构建而获得。  相似文献   

5.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青年价值观具有自主性、阶段性、广泛性、从众性、新异性、短暂性和可塑性等特点,现代青年价值观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变化,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青年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杨昕 《陕西教育》2006,(9):40-40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非观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决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事关他们能否成人成才,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如何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法、人际关系等,无不在急速变迁中,这些变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巨大影响。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青少年中出现了多重人格现象,如行为无常、智德分离、知行不一等。这种多重人格  相似文献   

8.
经过20余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在急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言论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更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因素有哪些呢?1.家庭教育环节的不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很难避免对自己的子女有娇惯与放纵的行为,许多孩子很少听到来自爸爸、妈妈的批评,他们所遇到的大都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父母为自己辩护或是干脆就由父母全部承担责任,这就在他们的思想中形成了错误、批评是与自己不相干的观念。因此,娇骄二气在很多学生身上都有体现,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帮助的精神、相互礼让的精神、自我批评的精神以及接受他人批评的精神。这些,应该说与我们许多家长不对孩子进行这些方...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健康道德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个人利益的两极性及其在道德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因而在利用自我利益引导青少年建立道德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对个人利益的内容进行选择,使其合理化,并且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应该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和资源优势,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党团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具体环境的变化和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趋向,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已经逐渐脱离生活实际而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通过对这种现状的具体分析,提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根据已经变化的社会具体环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于当代社会的积极部分加以阐发,结合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教育,以体现学校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形成与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与其他教育工作相割裂、内容较为匮乏和路径狭窄单一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凸显“文化观照”的视野并遵循“细小落实”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只是表述核心价值观的24字,还要按照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这三项标准,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近代先进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这三大来源中,选择丰富的文化元素作为相应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关键有两个层面:一是建构和完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框架;二是探索和使用“国民教育融入法、社会治理贯穿法、宣传教育引导法、榜样示范表率法和优良品德修养法”全面协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共同的文化区——闽台区域文化背景下,信息时代的闽台青少年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态势,基于此,本文客观描述、系统梳理比较闽台青少年价值观之异同,以期两地青少年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营造应付全球化挑战的闽台区域优势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促使新加坡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强调国家意识教育、倡导东方价值观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上述内容,新加坡开展了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渠道,社会运动、道德实践为重要载体,法制建设为保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官德教育;构建综合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价值灌输、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等,其实施的途径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学校环境、课外活动、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等,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义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价值是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定义的。所谓价值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广义价值不仅考察事物(包括人)的价值,还考察对事物(包括人)的价值。前者包括事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后者包括外部事物及环境对事物的价值以及事物内部要素对事物的价值。广义价值的定义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方式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张扬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相冲突,甚至相对抗的不良倾向,在教育实现方式上,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优秀地方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在遵循情感生成、契合情感表达中增强理论的情感认同,否则就会缺乏感染力、生命力、影响力。受众可触可感的具象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度凝练的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彰显教育尊重青少年语境的现实诉求,体现生动教育形式的积极探索,助推优秀地方文化耦合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然落地与实然悬浮的反差、教育诉求与教育回应的落差、教育载体在场与“缺席”的博弈等现状,造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重困境。应通过话语转化增强情感认同、解惑难题汇聚价值认同、深度涵育致力实践认同等对策,在教育的“地方化”中“化地方”,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Yan Fung Mok 《Interchange》2002,33(2):115-138
Facilitat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kills and knowledge training, and reflection upon experiences and beliefs a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in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attainment of normativ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dicates that a teacher has grasped the principles of skills, knowledge, and beliefs that govern teachers' professional behavior. However, what is neglected is the psychosocial process that brings about internal changes in teachers' growt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soul behind teacher growth is the self-as-agent in directing a person's growth in fulfilling his or her own personal values and personality. Teachers with self-defining personalities search for congruent environments to nurture their personal values and they engage in generativity tasks to actualize those values. With the success and satisfac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ir personal values, teachers do not stop at a plateau but will keep pursuing continuous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