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相似文献   

2.
公元1386年正月,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原红巾军重要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王朝——明朝建立。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另一方面,随着地主阶级的日趋没落,阶级矛盾尖锐,不断爆发人民群众的武装反抗斗争。统治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文武之间的矛盾,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之间的矛盾,使明初的统治极不稳定。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国家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也明显地反映这种政治、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终明一朝,倭寇一直是令明朝统治者头痛的问题,同北方蒙古侵扰一起,形成了“北虏南倭”的外患局面.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抗倭斗争.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倭寇问题,为此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倭患,洪武一朝,围绕倭患问题,中日关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至今日,中日两国关系也是双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他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我们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博互动@海上清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见大将徐达功高震主,心怀忌惮。一次徐达身染背疽,忌食蒸鹅。朱元璋见时机已到,就传旨赐蒸鹅给徐达。徐达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含泪吃掉蒸鹅,倒在地上哭道:"飞鸟尽,良弓藏。"朱元璋听后嘿嘿一笑,摇头道:"不,这在我老家安徽叫作梯子  相似文献   

6.
军机处摭谈     
一、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在中国传统皇权专制社会中,大体存在着一条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越来越强大,制衡皇权的力量越来越少。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发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大大加强了皇权。为了应付繁忙的政务,朱元璋建立了一个由大学士组成的顾问班子,日后发展为内阁。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继承了明朝制度,将皇权推向了顶峰,军机处就是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朝已经步入晚期。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经过朱元璋的不断调整,君主的权利达到了封建社会空前强化的高峰。而这一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又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就非常重视政权建设不无关系。本文论述了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的政权建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朱元璋建明称帝之初,建都南京,设立北京(开封)、中京(凤阳),明朝初年出现了三都。朱元璋选择南京为都城是其以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凤阳建立中都也是其在明朝建国之初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以开封为北京,只是为了北方对元作战而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前,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面对着那些拥兵在外,早年便跟随着爷爷朱元璋征战的叔叔伯伯们,他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尤其是这些藩王中有一个非常有才的,非常彪悍的人物,这人便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亲叔叔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10.
明初洪武年间的科举间行是科举制度史上一件很特殊也很重要的事件。历来著述对此事产生的原因都沿袭明太祖朱元璋“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的成说。本文否认了这一传统观点,并认为明初知识分子对新王朝采取徘徊观望的态度、科举未能达到加强和巩固统治的目的、统治者用各种形式获得了大量人才,充实了各级官僚机构等,是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停科举的原因;十年以后,明朝的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也得到空前发展,胡蓝党案以后,官僚机构急需人员补充等等,是为朱元璋于其时下诏重开科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甘罗是战国时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现今安徽、山东、河南、河北以及江苏、江西等地皆有甘氏遗迹和事状的流传。而以"甘罗城"名之者,全国有三处,一处属讹传。其中知名度最高、相传最早的就是江苏省淮安市运河边上的甘罗城。甘罗时为楚人,淮阴或为其封地,"甘罗城"的来历当与此相关联。与"甘罗城"相毗邻的"韩信城",并非"兴汉三杰"韩信所筑,而源于其出生此地和其母冢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周瑜是汉末三国时代杰出的军政人物,他为辅佐孙吴集团创立江东基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瑜故里究竟在哪里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基于对周瑜的家族族望地、出生地“舒县”的历史沿革和周瑜墓的考证,以及近年来《庐江周氏宗谱》的发现,尤其是最近庐江对汉代大城坂遗址的初步勘察,进一步证明周瑜故里在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是李鸿章人才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洞察晚清八旗、绿营军事实力急剧下降,无法对抗如火如荼的太平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军事人才观念。在他的军事人才观中,包括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在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中,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庐州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对将领的选择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队伍纪律松弛,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商城起义是土地革命早期大别山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又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武装起义,是河南省在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取得成功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奠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麻、商城、六霍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起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商城起义也是土地革命早期河南、湖北两省地方党组织跨省协作、周密部署、共同参与领导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具有兵运性质的农民武装起义,将兵运与农运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是将社会关系网络运用于革命斗争、服务革命大局的成功范例。商城起义的成功,改变了大别山地区敌我斗争的格局,壮大了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起义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商城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倪嗣冲是皖系重要人物,把持安徽军政权柄近十年。倪嗣冲重视民生,主皖期间为了维护安徽稳定及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促进民生发展的措施,包括发展军警为民生提供保障;兴农以奠定民生之基;鼓励工商为民生提供必要的补充。对于解决人民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此研究,有助于/厶\正、客观地认识倪嗣冲及民初的军阀政治。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杜牧,并不仅仅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儒家思想是他的主要思想,他常年研究儒家经典,表现出强烈的尊儒忠君思想和深厚的忧患意识,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和眼光。他对兵家也很有研究,写下了许多吟咏战争的诗歌,并能联系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阐述“知兵”、“重兵”的重要性,主张平藩、御侮、富国强兵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曾受到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17.
松筠通过《钦定新疆识略》研究了卡伦制度,总结了自己在新疆活动的经验。他对卡伦设立目的、种类、职能、分布及守卡官兵生活状态的研究较为详细、生动,是同类研究中的佼佼者,其中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本人能力不及。他的研究对西北边疆史地学和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文人论兵是明代出现的重要现象。陈子龙作为晚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以论兵为核心内容的《陈忠裕公兵垣奏议》。此书集中讨论南明时期的军队建设、防御体系、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陈子龙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明代兵儒合流的历史趋势,一方面体现了文人“救民靖国”的战争观和把兵学儒学化的论兵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明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具有文学、军事、历史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营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针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措施尚未完全消除,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自身也要着力培育开放型发展“新优势”,促进安徽省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晟是中唐名将,屡立战功,力挽狂澜,虽无兵法传世,但其军政谋略思想仍可从《旧唐书.李晟列传》中窥见。李晟注重谋略的运用,在军事实践上,以严治军,以正治身,以奇用兵,以谋取胜;在政治韬略上,维护天下一统,忠君一贯,善始善终,其军事思想对先秦汉魏兵法多有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