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教材新在哪里?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数学教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这套教材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新体系。这种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  相似文献   

2.
反映新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数学》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就结合教材的使用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反映新我国教育的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数学》教材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下面就结合教材的使用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程建 《考试周刊》2010,(53):77-78
一、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新教材重视体现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这一理念,而这正是旧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在新教材中,每章的后面增加了两项新内容,一是"数学活动",二是"课题学习",这两项内容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解决生活世界中的具体问题和社会实践中去,在这些过程中去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亲切感,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材过多地选择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高度抽象与逻辑严密的内容,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地学习数学,久而久之使师生成为教材的奴隶。其实,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应用,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学习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一定要拓宽数学学习资源,跳出教材的框框,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清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材过多地选择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高度抽象与逻辑严密的内容,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地学习数学,久而久之使师生成为教材的奴隶.其实,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应用,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学习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一定要拓宽数学学习资源,跳出教材的框框,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充满信息的世界,深刻理解数学的价值.下面将本人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应用数学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提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学习内容重新整合。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为学生学习提供具体的情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上册)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如“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等,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材,具有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建立探索式学习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特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目的,一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二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三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基础知识。我们应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发挥…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分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内容。怎样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弄清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分数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研读数学教材如"什么是周长"一课,教材安排了"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有趣的图形一周的长度"两幅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解读教材,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操作材料作为探究对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教师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并创造数学美,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这一目标,这册教材在原义务教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教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新提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长期的数学教学尝试,以四个方面提出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教育资讯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努力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  相似文献   

15.
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教师认真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教学,将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绚丽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一定要拓宽数学学习资源,跳出教材的框框,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充满信息的世界,深刻理解数学的价值。一、联系实际收集信息,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报纸、杂志、影视、广播及互联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领…  相似文献   

17.
研读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研读教材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视角。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解读数学教材;从学生的知识经验视角去研读数学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视角去读懂数学教材。教师从学生视角研读数学教材的过程就是为学生开辟登山盘山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初步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  相似文献   

20.
<正>比较是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也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角度的比较策略,让学生借助直观,不但能够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而且还可以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那么,该如何巧用比较策略呢?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抓住关键,深化概念内涵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大多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个知识点渗透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考虑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