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表面上看是本世纪30年代“开发西北”思潮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实际上在“屯垦”名义下,国民政府和孙殿英各有打算,国民政府以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来试探回族军阀,并由此初步确立了在西北农依重回族军阀的政策,正是国民政府在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上的投机性政策,导致了西北历史上振动一时的“孙马大战”,与此同时也宣告了孙殿英图据西北计划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为推行新政而倡导实施村治,息讼会是“山西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调解村民之间民事纠纷的组织机构,其目的在于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山西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包含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太原锣鼓、恒山道乐等九项内容。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色,一方面可为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山西民间音乐直接且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4.
《尹至》记载了夏桀在失败后“播民入于水”,商汤发出“一勿遗”的战令,意欲对夏民赶尽杀绝。然而对照《史记·夏本纪》和《尚书·汤誓》的记载来看,如果夏桀失败后被放逐南巢之地,就已经不再对汤构成威胁,商汤没有必要对夏桀与夏民赶尽杀绝,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商汤的圣君形象。“播民入于水”中的水,极有可能是位于今山西襄陵境内的巢水,夏桀也并未南逃至今巢湖一带,而是从伊洛一带北逃至今山西南部的夏县,而后继续向北逃窜至今山西南部的襄陵镇。晋南是夏人故地,地形又较为复杂,汤恐惧夏桀在晋南死灰复燃,所以才发出了“一勿遗”的战令。  相似文献   

5.
一“言子话”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们在山西晋南各地进行方言调查时,经常听到一些特殊的语词,它们的实际含义与字面意义相差很大,有的几乎风马牛不相及。一追问才知道,那些语词并不是方言词,而是某个行业的内部用语。后来。我们在晋南各地作了专门调查,发现这个地区的许多行业集团都有一套从过去流传下来,而至今仍在内部使用的特殊语词。这类语词都带有秘密性质,非本行业的人是一无所知的。当地人把它叫做“言话”或“言子  相似文献   

6.
二仙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地域性崇拜神。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它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民间百姓看重二仙有求必应之“灵”,而统治者更看重二仙在维护国家安定上的“功”。统治者若想借助二仙来加强自身对于晋东南百姓的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就必须打破“功”与“灵”之间的断层。处于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地方精英就承担起了打破断层、搭建桥梁的作用。在梳理历代二仙碑文的基础上,探究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增添二仙经历、丰富二仙形象、改变成仙方式的手段打破“功”与“灵”之间的隔阂,使二仙信仰既利于国家对晋东南地区的统治,又在顺应百姓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文献中经常见到有关“三吴”的记载,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中,第一次提到了“三吴”:“……各地发展还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三吴地区”指现在的什么地方,教材没有注释,教参也没有说明。“三吴”究竟在何处呢?“三吴”所指的地区,在古代就有不同的说法。《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解释是,三吴:古地区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吴郡国志》,其书久佚,所指“三吴”不  相似文献   

8.
日军侵晋以来,对全省社会文化生态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恶意重建。一方面破坏山西各地的文化教育机构、教学设施、文物古迹;另一方面在沦陷区学校推行奴化教育,采用卑劣伎俩、利用一切时机对陷区百姓进行愚化、奴化宣传。  相似文献   

9.
1930年“8·1”吉敦大暴动是敦化额穆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夺取地方军阀的武器成立红色游击队,毅然发动的农民武装大暴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夺取中国地方军警的武器,成立由党领导的红色游击队,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0.
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载,秦晋韩原之战,晋败,秦穆公获晋侯而归,“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杨伯峻注谓:“履薪盖积薪其下而履之,示欲自焚”。未解“登台”。按,其解“履薪”盖本之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引傅氏语。但此解或背于古代制度而未得其实。据《后汉书·戴封传》,戴封天旱祷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此积薪自焚的方式,与效法古代以人为牲而祈雨之俗有关,与此“登台而履薪”无涉。如汤以身祷于桑林,鲁欲焚巫尪之类,皆可证古代有以人为牲而祈雨之俗。  相似文献   

11.
晋南眉户戏是晋南地区的地方民间歌舞小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晋南老百姓的喜爱。其唱腔音乐清新活泼、唱词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近年来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故它的音乐自有某种“自行规律”,并直接体现在其歌词曲调上。依曲唱词、依词唱曲是戏曲唱腔形成的两种方式,晋南眉户戏紧紧围绕这两类词曲关系创作出一部部优秀剧目。本文就以临汾眉户剧团为个案,结合几部经典剧目从词曲关系的角度来探究晋南眉户戏的音乐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晋南眉户戏是晋南地区的地方民间歌舞小戏,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晋南老百姓的喜爱。其唱腔音乐清新活泼、唱词语言通俗易懂,而且近年来剧目不断推陈出新,故它的音乐自有某种“自行规律”,并直接体现在其歌词曲调上。依曲唱词、依词唱曲是戏曲唱腔形成的两种方式,晋南眉户戏紧紧围绕这两类词曲关系创作出一部部优秀剧目。本文就以临汾眉户剧团为个案,结合几部经典剧目从词曲关系的角度来探究晋南眉户戏的音乐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一块心病,一提到写作便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同学们要么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得其门而入;要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始终与写作隔着一层轻纱。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对写作文产生了"鸡肋情结",其结果只好是敷衍了事,疲于应付。究其原因,大多缘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旬邑县民间祈雨风俗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祈雨丰年是中国民间水崇拜信仰之一。这一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异,形成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祈雨风俗。陕西省旬邑县晚清民间祈雨风俗的来历、方式及过程,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仪式中所体现的西北农村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对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876年至1879年间的山西“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对此清政府多方筹措,采取了赈粮、赈款、蠲免、严惩赈灾不力官员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财政拮据,交通不便,有限的赈粮不能及时到达灾民手中,况且吏治腐朽,胥吏中饱,赈济效果极其有限。而民间多种方式的义赈起了相当作用,西方热心人士还亲临灾区参与救灾。在政府、民间及国际友人努力下,山西人民渡过这场劫难。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江西自治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上曾经掀起过一场规模很大的自治运动。参加自治运动的政治势力比较复杂,其目的各异,因此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般说,鼓吹“自治”或“联省自治”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地方军阀政客,他们借此来对抗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政策;一种是资产阶级,他们企图通过自治、联治和制定省宪,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许多省区,两种势力常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而江西由于不存在地方军阀势力,开展自治  相似文献   

18.
雩祭是古代大旱时举办的祈雨祭祀活动,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一镇二乡十二社"雩祭活动是阳城独特地域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当地百姓努力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其兴起可追溯至清代,传承至今。从生态民俗学角度对山西阳城雩祭进行解读,可以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其在娱人娱神、维系村民关系、满足民众心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临汾方言里几个保留古义的口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晋南在我国周秦时期是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的地区,晋南方言里保留了一大批古语词,口语中的许多常用词也保存着古义。本文介绍晋南方言临汾话里保留古义的“来”、“(?)”、“刈”、“积”、“要”几个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内长城防御作战失败后,阎锡山集中兵力组织忻口战役以保卫太原,一度允许国民党中央军及其他地方军队入晋参战,并积极推行国共合作。在忻口战役中,阎锡山积极抗战,并团结共产党及国民党中央军等一致对外,其对战役进行了有效的指挥,战绩显著。在阎锡山等将领指挥下,忻口战役历时23天,成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抵抗最坚决的战役之一,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这场战役当中阎锡山发挥了主导作用。但阎锡山作为地方军阀代表,注重个人得失,缺乏全局观念,最终战役失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