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可以说是禅学家。平易、简洁、随和、诙谐是于老师的风格,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就能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在平易之处见到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平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浓浓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  相似文献   

3.
一、名师的风采前不久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饱含亲情的美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用完整的两课时向听课老师生动、具体地诠释了苏版教材所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其中的一处朗读指导更给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时下那些教学目标芜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复、教学媒介过多、教学方法花哨的语文课,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可谓返璞归真,平淡至极,简约至极.但简约而不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约背后,是于老师对母语教学规律的自觉尊重,是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的自然体现,更是于老师真实、朴素等人生大智慧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6.
曾扬明 《青年教师》2006,(11):29-32
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深深折服了全体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于老师给学生的读书方法——“煮书”,让我耳目一新。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他说,“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7.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不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8.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念母之情结。母爱是最伟大的,是天地间最为高尚的爱。而如何讲好《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宋代军 《山东教育》2009,(12):31-31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从未有过与当今小学语文名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从未梦想过有一天能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前些时候,于永正老师应邀来滨州参加“同课异构”活动,我终于可以一睹名师风采了。可是,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许多专家(例如浙江的钱正权先生、上海的吴忠豪先生)都大声疾呼“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切中阅读教学要“得意得文”时弊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抱母亲》文字简洁质朴,情节也平淡无奇,写“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护士换床单时“我”抱母亲,结果却因用力过大而险些摔倒。这次意外让“我”发现,原来母亲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轻得多,这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母亲居然这么轻!可是为什么在“我”的心中却力大无穷呢?  相似文献   

13.
一直都被这篇课文感动着。作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抱母亲,来传达内心对母亲的感激,用朴素却饱含真情的语言娓娓道来。母爱,直抵心灵!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关注细节,用心灵去触摸语言,让爱温润,让爱弥漫。  相似文献   

14.
喜欢上于永正老师的课,缘自2006年秋天听他来海阳讲授《第一次抱母亲》。那两节课让我真正领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心同学生一起游弋于曼妙的语文殿堂。所以,偶遇《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我便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在无数个空暇里认真品读。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边读边学,边学边用,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从此变得充实而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5.
莫雪莲  李慧 《广西教育》2010,(10):61-63
一、诗意导入师(深情讲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任你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生齐答)母亲!这种爱,叫——(生齐答)母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继生 《教师》2010,(31):77-78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新课程教学下的语文老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那是我第一次向母亲要钱——我想买一双回力鞋。尽管我说出了口,但我依然能感觉到声音在颤抖。我的心仿佛也跳到了嗓子眼,当那句话只说了半句时,我就有些后悔,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说清了所要表达的内容。母亲正在纳鞋,她看到我这意外的表现起初有些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母亲说:“是呀,是该给你买一双鞋了。”  相似文献   

18.
课文记叙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来换床单,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我找准引读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引言,巧妙运用引读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巧用引读,激情导入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听于永正老师上<秋天的怀念>,想到八个字:读得感人,讲得精彩. 一、读得感人 在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完生字新词后,先由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便示范朗读全文.于老师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读出了许多我们之前没有感悟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给予树》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分。贾老师的课真实、简单又扎实,灵动又能让学生充满激情,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