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说《耻》中有关拜伦歌剧的隐喻贯穿全小说,对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隐喻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折射了后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后裔的困惑和迷茫,指出只有直面历史,遵守新社会秩序,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2004年出版的小说《魔种》据说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作者使用了常见的叙事方式,小说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意象,并且主人公和作者本人之间亦真亦幻的转换都不仅使得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同情,也深入了解了作者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自我的隐喻重建——关于班韦尔的《海》中的嗅觉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爱尔兰作家约翰.班韦尔的《海》是一部沉浸在忧郁与彷徨气氛中的怀旧小说。小说主人公有着敏锐的嗅觉,这一特征不仅成为联系主人公感情经历的纽带,也是主人公证明并力图重建自我的一个隐喻意象,从而在叙述和隐喻两个层面上将过去与现在、记忆与当下自然地连接起来。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力图重建完整自我却又不能如愿的现代人,同时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蛙》以主人公"姑姑"为中心,记录了中国乡村六十年的生育史。然而,在宏大生育史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文学书写进行的隐喻。无论是书信、长篇叙事和戏剧之间的互文性,抑或是小说叙述视角实验性的变革,抑或是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无不表现着文学书写的细节。因此,小说《蛙》实际上是一部生育史隐喻下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5.
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写的诗歌小说《奥罗拉·利》描写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其中包括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并涉及爱情、宗教、社会等内容。本文在对《奥罗拉·利》的文本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分析了作品男主人公罗姆尼"变盲"的隐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女权主义隐喻、社会意义隐喻及宗教意义隐喻。  相似文献   

6.
赵双双 《现代语文》2009,(7):114-116
苏童在小说《米》中通过对米、火车与枫杨树大水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弥漫小说始末的逃亡意绪,彰显了主人公人性走向荒诞的历程,隐喻了造成人性悲剧的悖论因子。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在他的处女作《嘉莉妹妹》里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对城市的细节描写是德莱塞对书中主人公的生存境遇所作的社会学隐喻。城市意象的使用为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了一个社会学的大背景,构成了小说中的"现实"。场景的设置和大量的细节描写创造了一个生活的隐喻,使外部世界成了刻画人物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变形记》     
教学目的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来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相似文献   

9.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创作理论,以女性为题材,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的象征和隐喻含蓄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男性霸权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相似文献   

10.
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源于风筝,又结束于风筝。本文通过解读风筝在小说叙事中的隐喻与意象,剖析了主人公自我救赎与自我身份构建之路,进而揭示了忠贞与背叛,悔罪与救赎等复杂的人性纠结。  相似文献   

11.
《镜宫》以“镜子”和“迷宫”的双重隐喻,讲述了主人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透过“他者”之镜,成就“自我”认同的故事。小说为主人公设置了四组镜像,分别是勇气、信任、爱情和死亡。主人公在每组镜像中经历的人生,都是成长中的一次蜕变,在看似虚幻的故事背后,却抵达现实深处,最终帮助其建构了新的自我,走出成长的迷宫。  相似文献   

12.
针对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一书,从艺术层面上分析村上小说独特的魔幻主义手法,分析了魔幻背后的现实内涵;以小说的现实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主人公在现实世界的各种遭遇,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放弃又从新拾起生命,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的隐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揭示村上在作品中的魔幻与现实之间,展现作者想要勇敢面对现实,真爱生命的内心诉求。  相似文献   

13.
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解剖《灶神之妻》的叙事结构可以发现,小说中的角色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完全符合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主体追求幸福与反对者欲剥夺女性幸福权力之间的斗争,隐喻了主人公雯丽的成长过程及其最终胜利,从而赋予小说解读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14.
<阿霞>中的爱情描写是屠格涅夫关于社会理想的一个文化隐喻.小说主人公N先生的恓惶爱情,反映了具有西欧和本民族文化双重视野的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何去何从的忧虑,同时也是其身份挣扎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5.
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以圣经为原型,建构一个完整的原型象征系统:爱和救赎的原型性主题、U型结构的原型性叙述和人类之母的原型性意象。小说使用U型结构表现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起承转合,纳入富有意蕴的形象群体构成神话氛围,把读者引入小说的核心——隐喻的圣经世界,以求服务于解决灵肉矛盾的永恒主题。黑塞借用圣经中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构建起小说的象征框架,试图为主人公找到战胜虚无的精神宣言,为现代社会找到自我救赎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密执安以北》,海明威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和女性言语方式,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的第一次性经历。作品中的隐喻和重复手段体现了海明威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整体性目光,将散落在生活中的细节编织成一个层次分明、层层层推进的一个完整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朱海攀 《考试周刊》2012,(31):21-23
苔丝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文章通过三组矛盾对比,说明了苔丝悲剧的隐喻意义,然后进一步剖析了她悲剧形成的经济根源、阶级根源及道德意识根源。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斯后期创作对"真实"的模糊性处理令人难以捉摸.他用隐喻的语言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充满隐喻的意识世界中捕捉对真实的感知经验,其最后一部小说《金碗》尤为如此.对读者来说,女主人公玛吉的丈夫与继母之间的私情是公开的秘密,但小说没有直接道明这一事实,玛吉是否得知真相令人莫衷一是.玛吉是否获知"真相"又如...  相似文献   

19.
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1973年发表的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小说.该小说讲述了45岁的女主人公凯特遇到心理危机,并在一个夏天艰苦寻找自我的历程.而对于该小说中的结局部分,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小说的结局是积极的,而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结局是消极的.本文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小说中对人物塑造有较大影响的隐喻“海豹”进行分析,并藉此来解读小说的结局.通过研究发现,女主人公凯特自我寻找的历程同海豹寻找海洋的历程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海豹找到了海洋,凯特也找到了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于2003年,以两条线索交替行进,叙述了主人公——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在不幸的境遇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小说的字里行间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