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0):227-228
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缔造了香格里拉这么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并相互取长补短的政教合一的理想圣地,并且作品中不乏作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溢美之词。通过对作家宗教话语的深刻解读,文章认为希尔顿力图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实现其社会变革和文化批判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作家从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过渡到期待社会政治变革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2):213-215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在叙述四个西方人在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神奇历险的同时,成功塑造了极具神秘色彩的两个东方人喇嘛张和满族公主罗珍。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家对东方人的塑造,力图揭示作品中的中国人不论是被赞扬还是被贬低,被理想化还是被丑化,都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参照物,帮助其确认自身的价值。西方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东方,而东方从未被真正被表述,永远沉默地位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文学是对欧洲在亚洲,非洲,中东,太平洋及其他地方殖民的知识话语的回应。后殖民文学探讨一个国家或民族脱离殖民后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尤其是被征服的殖民地民族的政治和文化独立。该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杂糅来解读作品《耻》。除了讨论杂糅,作者也将介绍西方学术界的后殖民研究。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在叙述四个西方人在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神奇历险的同时,成功塑造了极具神秘色彩的两个东方人喇嘛张和满族公主罗珍。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家对东方人的塑造,力图揭示作品中的中国人不论是被赞扬还是被贬低,被理想化还是被丑化,都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参照物,帮助其确认自身的价值。西方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东方,而东方从未被真正被表述,永远沉默地位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文学是对欧洲在亚洲,非洲,中东,太平洋及其他地方殖民的知识话语的回应。后殖民文学探讨一个国家或民族脱离殖民后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尤其是被征服的殖民地民族的政治和文化独立。该论文运用后殖民理论——杂糅来解读作品《耻》。除了讨论杂糅,作者也将介绍西方学术界的后殖民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化杂糅者的悲剧——《北迁季节》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迁季节》叙述了男主人公穆的悲剧命运。穆掌握了英国的先进文明,却不能在英国生存下去。回到家乡又不能适应那种落后的现状。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他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定位理论与穆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不谋而合。这种杂糅的文化身份,使他永远难以将自己整合为单纯统一的个体,而时时处于自我身份的怀疑之中。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充满了民族优越感,其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只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2.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由于英语与汉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语转译为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信息流失的情况。信息的流失不仅遗失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语义的传递,破坏了特有的意境,同时也削弱了源语言的文学性,因此在目标语中(target language)对文化信息进行补偿(compensation)就十分重要。本文以《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两个中译本为例,对转译中信息的流失与补偿进行举证,从而加深对信息进行补偿的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的代表作《昏暗的国度》以后殖民主义为语境进行边缘化建构,构成文本主体的地域、教义、时空被纷纷边缘化。在边缘与中心的倒错中等级被颠覆,规约被打破,主流权力话语在荒诞不经的叙事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15.
香格里拉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发表于1933年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人间天堂,是当今社会里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品牌。香格里拉这个形象诞生于危机和战乱之中,是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向往美好家园,反思自己,并向中国文明寻找出路的表现。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都能在其间和谐相处的人间乐土,是现代社会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总之,香格里拉是一个商业时代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Lost Horizon)中,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描述了中国藏区的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其中,作者对在香格里拉生活的人们的思想的描述,同佛教思想有契合也有差异.本文对两者进行粗浅的比较,并探讨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电影《绿皮书》从后殖民主义出发,通过探讨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反映了以唐·谢利为代表的黑人用实际行动奋力抵抗白人的种族歧视,在生活中努力摆脱“他者”身份,追求自由和平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故事。旨在让被殖民者意识到自身文化身份缺失的现实以及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让殖民者意识到各种文明之间应当彼此尊重、平等对话,共同推动人类世界文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生态批评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很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传统的世界通用的生态批评理论的缺陷.对此,有学者提出,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生态批评相结合,探讨涉及到多种族的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从这一结合的视角来分析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巴西,1502年1月1日》.  相似文献   

19.
他者是后殖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眷恋》是英国作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小说中"他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对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历史文化信息、欣赏原文思想内容及主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ost Horizon中译本《消失的地平线》为例,简要概括了"深度翻译"的功能,指出"深度翻译"也应有限度,并可借助"隐性深度翻译"来解决注释过多过长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