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成长问题作为文学主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长小说特征显著,以描述人物成长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一个人或数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历程。成长小说的源头在欧洲的德国和英国,歌德、笛福、乔伊斯等人为成长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发生新变并取得长足发展却是在美国,在此过程中美国黑人作家功不可没。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加之一代代女作家的努力,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开始趋于繁荣,《紫色》的问世便成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相似文献   

4.
成长小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关于它概念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现代成长小说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的探讨,加上结合具体文本对它的说明,则既有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也对研究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长小说的西方渊源与中国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最初源自西方,基本遵循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演变的内在发展规律.西方成长小说从德、英两国的"古典传统"到美国"现代流变",走过了整整三个世纪漫长历程.中国清末民初因"救亡"需要引入成长小说,与18世纪德国的情形相似;"大革命"到"文革"期间,严肃刻板的政治教育笼罩一切,与英国道德训诫传统相近;"新时期以来"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个性成长又与美国的发展模式相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题材批评法,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紫色》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为国内外学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特别是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成长小说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文学中的重要一极。其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风生水起。由于对成长小说理论认知的苍白,许多论者将"成长小说"和"成长主题"混为一谈。本文尝试厘清"成长小说"与"成长主题"、"儿童文学"之间的姻亲关系,以期为成长小说的书写、阅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为成长小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代表作之一《鸡蛋的胜利》以大胆尝试多重叙事视角、视角转化以及幽默的写作风格等艺术特点,突出了成长小说主题:从无知到经历再到成熟。安德森的成长模式不同于美国传统成长小说的一般主题模式,而是从想要成熟的懵懂少年到经历变故,最后看透现实而陷入困境和困顿的一种无奈状态。成长小说《鸡蛋的胜利》从叙事视角、主题表达以及新成长模式三个方面彰显出安德森在美国成长小说领域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考察英美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和结局对于读解成长小说文本,把握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但调研发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历来有争议,甚至存在着含混与矛盾的现象。以成长小说文本为依据,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成长小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结局。这两种不同模式和结局的存在与人的心理需求、成长小说的自传体特征以及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小说生成语境的变化和差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女勇士》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承传。  相似文献   

15.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主要作家,她既是文学家,也是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眼望上苍》是评论界最为关注的小说,但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人对其成长小说特点进行分析。根据成长小说理论,从内容、结构、结尾三个方面透视《他们眼望上苍》的成长小说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曹文轩的《根鸟》等几部长篇少年小说,可以看成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小说以少年的精神的动态成长为核心,以成长的视角为主视角,并精心设置了成长的引路人的角色,对少年的成长作了形象的阐释。曹文轩通过小说也对成长作出了独特的美的关怀。他的长篇小说可以被看作为中国当代出现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7.
林琳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88-290
在新时期的少年小说创作领域,沈石溪是一位异军突起,硕果累累的作家。他的动物小说创作在新时期少年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与写实性和拟人化的动物小说不同,以动物世界的酸甜苦辣来象征人类社会.指点人类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的优良品质,张扬作家的生命观与价值观。他的动物小说对当代少年成长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华女阿五》:成长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串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为成长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反映出边缘人物成长的艰辛历程。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华女阿五》亦可归类为成长小说。它反映出唐人街的第二代华裔少女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成长的困惑,展现出华裔成长为“模范少数民族代表”的坚强意志、觉醒以及与命运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学产生出大量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作品,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主要反映个人精神境遇中艰难探索的历程,具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底蕴。成长小说的四种话语是:在五四启蒙引领下表现出“人觉醒”后对成长前途的感伤情绪和忧患意识;在革命意识形态背景下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平观化、脸谱化性质;新时期的成长叙事实质是用自由、民主、进步的新乌托邦取代意识形态下的革命乌托邦;90年代个人话语下的成长小说是对传统叙事的颠覆性重写,充满私语化的冲动、迷惘和激情。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儿童视角小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成长”主题。不同时代少年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也隐喻了作家本身在不同时代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儿童小说也是他自己“成长焦虑”的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