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到他那一刻,我想起了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啦!” 打了几十个电话,我终于在距给他打第一个电话两个月后的2008年元旦这天,见到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主任张亮。采访还没进入正题,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询问当晚一档节目的具体时间,张亮认认真真地告诉了他,然后客气地说“再见”。  相似文献   

2.
19年的夜班岁月,把他的鬓发抚得霜白;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他的额头上犁出了深深的沟回;而时光馈赠他的,是他采写的一篇篇新闻作品被收进了一摞摞的专集;是他编发的稿件、主办的专栏.荣获中国新闻奖以及其他诸多奖项。他用在新闻领域取得的一个个成果,铺就了一条坦途,使自己顺利跨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段功伟仅用17年的时间走上了长江韬奋奖的领奖台,其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4次。17年间.他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一举成名;在《南方日报》10年改版征程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新闻人对社会公益的支持和推动更彰显着年轻新闻人的社会担当。如果把从入行新闻到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2005,(6):1-1
一个年仅39岁的生命,为了他所钟爱的党的新闻事业而劳累过度.不幸因公殉职。近日,中宣部、中国记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他叫甘远志,生前是海南日报社记。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党的新闻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不管他是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还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导演,他的责任感.使命感都使得他认识到,自己不仅有责任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节目。而且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健康高尚.积极向上.有导向价值的新闻.信息.节目。而要完成这些任务,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用意志去努力挖掘.捕捉.筛选.联想  相似文献   

6.
战士报道员宣柏林入伍3年来,已经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0多篇。去年11月,他荣立了第三次三等功。宣柏林1983年11月从浙江肖山入伍。在部队领导的关心和新闻干事的帮助下,他担任了战士业余报道员。他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新闻业务书籍,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抓角度的能力和新闻写作水平。一次,他到兄弟连队采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14-16
多年来,我国新闻摄影界一直在为新闻照片苦苦争取一个角色升格:由配角上升为主角。想不到,去冬今春之交,新闻照片被社会推向了绝对主角!不过,这个"主角"不是在版面上风光无限,却因一系列造假新闻而抢尽眼球——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主角"。回想2007年底,当刘为强、张亮等"优秀"摄影记者与众多普通旁观者一样,"城隍山上看火烧"似地欣赏着以周正龙为主角的"华南虎照"闹剧时,自己  相似文献   

8.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闻干事邢珊瑚给自己立了这样一个信条:诚实做人,勤恳做文。为何立此言?他说,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写新闻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10年来,他在新闻园地里,坚持用这八个字勉励自己,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刊播新闻稿件800余篇,年年有作品获奖。 初入军营时,邢珊瑚并不懂啥是新闻。1990年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到机关当通信员,一次在邮局取信件,看到邮局同志帮战友封好破了口的信不说,还特意附了提醒说明。他很受感动,写了篇表扬性…  相似文献   

9.
甚至新闻界以外的很多人都知道,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教科书上就这个问题也讲了许多年了。今天,还有重复的必要吗?最近,回忆起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一次讲座.使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并未讲透,实践上远未彻底解决。他说,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观点,也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陆定一同志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坚持“用事实说话”.便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新闻观。用事实说话也是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但是这一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辛革祥本来是某预备役师的干部干事。可当他听说这个预备役师已有6年没有在报刊上登过稿时,他来了个毛遂e荐:“我能不能试试?”领导点头后,他就挑起了新闻干事这个重担。其实,辛干事并不会写新闻稿,平时只是热爱写稿而已。如今要从零开始,得付出几多艰辛!——先从武装自己开始。他从战友那里借来一些新闻写作书籍,如饥似渴地读呀、抄呀,一个月下来,脸变得又黑又瘦。妻子心疼他,为他买来麦乳精、奶粉等营养品,他却背着妻子把这些营养品又退给商店,而用退回的钱买回一大深新闻业务书籍。——一次,他从熟人那里借来一本书,为了…  相似文献   

11.
和一个部队报道员聊天.他说有个报社记者一次到他们部队采访.一条原本只计划在其他版面刊发的消息。最终却成为头版头条。这次“意外”不仅让他惊喜.也令他总结出不少关于新闻选材和报道时机把握方面的经验。他说,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每次遇到类似的“意外”.都能从中学到东西、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市报人》2008,(6):57-57
据《人民日报》报道,针对张亮道歉一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8日表示,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健全防假、打假的长效机制。为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将成立假新闻照片举报中心,并在中国新闻摄影网、华赛网设立打假栏目,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举报等多种形式,加入到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行列中来。  相似文献   

13.
许挺斐(申报副高):许挺斐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先是集中介绍了他业务上的两点体会.一是“独立思考,求异求深”;二是“知难而上,探索创新”。这两点体会不是贴个“标签”,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涵支撑。他围绕这两点体会,用很有说服力的采写实例.证明他在这方面的确下了很大功夫:并以得到的奖励和社会的认可.说明自己所取得的业绩。最后,介绍了他在新闻采写业务方面形成的三个特点:具备了“新闻多面手”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努力是取得工作成就的前提和基础。毛拉·沙比提就是这样一位勤奋努力的人,他在新闻事业上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投身到新闻工作中,把新闻工作当作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在20年的记者生涯中,毛拉·沙比提行程5万多公里,跑遍了天山南北,到过800多个乡镇,与基层农牧民面对面交谈,聆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反映民情,他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采写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1993年以来,他采写的40多篇新闻作品获得全国、自治区及各行业好新闻一、二、三等奖,其中17篇新闻作品获得全国及新疆好新闻一、二、三等奖,他五次被评为新疆日报社先进工作者。经过竞聘,2006年他走上了维文通联部副主任的岗位。  相似文献   

15.
方城县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张龙安在南阳地区金融战线是个有名气的人物,要问他的名气来自何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迷上了新闻这一行。”这位“新闻迷”只有3年多的“新闻史”,1987年元月他由一个部队少校转业到地方,干上了银行工作,毫无疑问,这得与文字打交道,可在这方面,他几乎是个门外汉。还是一次“新闻通讯培训班”,启开了他智慧的闸门。当年春季,县人武部、总工会联合举办了为期7天的新闻通讯员培训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要贯彻观点于无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 新闻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观点。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观点,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贾永 《军事记者》2013,(9):11-12
军事新闻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考这个问题,一个熟悉的名字闪现在脑海,这就是:穆青。作为我国新闻界公认的“人民记者”.穆青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用他对人民群众的不变情感和传神之笔.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而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撰写报道的新闻实践.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猜不透他年龄的,就会唤他“老俞”,他笑笑,下意识地用手摸摸渐少的鬈发,自嘲而幽默道:“没法,水土流失呀!”他,其实才33岁,一个婚姻上的“误点”者。今年5月,在由全国上千家报刊几十万记者参加角逐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他以一篇新闻作品摘取一等奖的桂冠。他,自然成了新闻界中的新闻人物。作为上海电视台家庭演唱大奖赛的评委,他的名字一次次被笑容可掬的陈燕华响亮地报出:“新民晚报,俞亮鑫。”一他属马。他说: 在新闻这条跑道上,他已汗涔涔地跑了7年。  相似文献   

19.
和广播新闻比,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它有斑斓变幻的有形画面。广播新闻同样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可感的“画面”──声音“画面”。 《钱学森的三次激动》是一篇获中国广播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录音新闻,报道的是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仪式。面对至高的荣誉,钱老讲,此时此刻他并不激动,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了三次激动:一次是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时,导师称赞他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过了自己;一次是建国用10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是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新闻的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20.
赵力 《新闻传播》2005,(6):40-41
一个瞬间,记录了一段历史,使一瞬成为永恒。沉醉于新闻摄影的张亮,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