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宁 《钓鱼》2004,(1):41-41
有钓友说:在《浮标篇》中做的有关浮标灵与钝的试验没有带饵,要是加上不同重量的饵可能就不是那回事了。“如果调七钓三,饵的重量被浮标平衡,另一种调五钓二,饵比较重落在水底,这时肯定是调七钓三灵”。他的这种说法我认为也对也不对,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程宁 《钓鱼》2003,(23)
很多钓友在观看了我主讲的《浮标篇》VC D光盘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我归纳了一下,除分别答复的之外,凡具有普遍性的提问,我将借《钓鱼》杂志一角,陆续为钓友答复,如有不同观点,敬请指教。本期话题“灵钓大、钝钓小”首先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浮标调灵调钝的观点是“浮标的视标调的露出水面越高越钝,调的露出水面越低越灵”(这个观点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作专门的解释)。您不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在看以下内容时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看,否则的话会越看越糊涂。《浮标篇》中我有这样一段话:“浮标带饵调平水比较适合于钓大鱼,空钩调平水适合钓小鱼…  相似文献   

3.
程宁 《钓鱼》2003,(24)
要说清楚钓灵和钓钝的关系,先要弄清什么是灵、什么是钝。钓鱼人所说的“灵和钝”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说钓饵的灵与钝,二是说浮标调整的灵与钝,三是钓的灵与钝。这三种灵与钝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又是三种不同的灵与钝,很容易被混淆,甚至会被错误地理解为是一回事。饵在水中的灵与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水对饵产生的浮力以及水对浮标产生的浮力平衡了饵的重力,被平衡掉的重力越多饵在水下越灵,完全被平衡后最灵,此时饵悬浮于水底处于一种近似失重的状态,任何一点外力的作用,饵都会立刻被移出同浮标保持的垂直线关系。二是饵的自身比重决…  相似文献   

4.
程宁 《钓鱼》2004,(4):41-41
有经验的钓友,遇到浮标小幅上送之后停住不动这种一隋况时,他会静心地等待,绝不贸然提竿,因为经验告诉他,浮标的下掩语言随时会打破这熬人的平静。要是等了几十秒,浮标仍不出动作,他会轻轻拉动钓竿逗一下鱼,这时浮标会出现下掩语言。  相似文献   

5.
程宁 《钓鱼》2004,(3):47-47
有钓友看了《浮标篇》之后,问浮标动作和鱼吃饵的姿势是否有关。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有些钓友在研究调标用标这个问题时,千算万算什么都考虑到了,却把问题的主要因素——“鱼“这个活物给忽略了。而恰恰是鱼,在吃饵时,由于姿势不同,吃的上下钩不同,会把所有的公式和人们费尽心机推算出来的结果全部打乱,所以说我们必须了解鱼用不同的姿势吸动饵球时,会导致浮标出现不同的鱼讯语言这一重要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程宁 《垂钓》2009,(8):27-27
说浮标是灵是钝,我认为应以人的肉眼看见浮标动作的清晰程度和幅度来判断。浮标出的动作“肉”,移动的幅度小(指下顿动作)——钝;浮标出的动作“脆”,移动的幅度大——灵。然而,这种判断方式同物理规律在某些方面是相反的。我们所看到的“灵”可能恰恰是物理原理中的钝。话先说到此,让我们回到浮标上来。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8.
苏志勇 《钓鱼》2004,(7):34-34
《钓鱼专刊百期精选》第58页刊登了湖南李喜东先生的《浮标与假象》一文,文章对“浮标下沉的动作很大且速度又快,但是却钓不到鱼,即使偶然钓到几条空竿率也很高”的这种浮标移位与假象;隹确地进行了分析。前两天我在一次垂钓中,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借助于李先生这篇文章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应变,明显提高了中钩率。回来后又重读这篇文章,觉得文中对如何应变这种鱼情谈得不是很具体,这里想占《钓鱼》杂志的角与钓友们交流。  相似文献   

9.
马建华 《钓鱼》2005,(14):31-33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介绍适应不同鱼情的浮标:  相似文献   

10.
张铨 《钓鱼》2005,(1):21-21
读了《钩鱼》2004年第18期你给我的信以后,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平时对你经验之丰富有所了解,现在知道你年事已高,抱病探讨钓技,态度十分认真而诚恳,就事论事,平等待人,令我倍感亲切。  相似文献   

11.
张铨 《钓鱼》2009,(7):22-23
3.钓组灵钝的多样性不容忽视,“简单就是优势”出于无奈。 钓组的灵钝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钩饵触底程度有多有少,子线弯曲程度松弛程度有多有少,两颗钩饵又有不同方式的组合,还有浮漂、坠子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可是,盲区论为各式各样的钩饵设计一些不同的圈圈,把钩饵划分在圈内圈外,于是分别出灵敏与迟钝。  相似文献   

12.
《垂钓》2008,8(12):59-59
2008“光威钓王杯”鸣金收兵,湖南钓友娄建国成为新一届钓王,于是钓王的垂钓技巧、钓具配备成为了众钓友关注的焦点,那么究竟娄钓王用了什么样的神兵利器获得了本届钓王的称号?家人浮标为您揭开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李淑梅 《钓鱼》2007,(10X):32-33
(三)浮标定位后的鱼讯特点 1.浮标下行到钓目稳定后,如果长时间一点动作都没有,排除调钓不合理或线组、钩饵较大等因素造成钓组过于迟钝外,则说明钓点内无鱼,此时应该换饵重抛加强诱鱼,如果选位不合理应及时更换钓位。如果钓点内有鱼,鱼的游动或试饵引起的水流运动会使浮标出现不到半目的上下起伏,这时应该随时做好扬竿准备,当发现浮标稍微上顶后突然下顿,应立即扬竿,这种情况中鱼率最高,也是最标准的底钓鱼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钓鱼》2005,(16):32-33
学会怎样调整浮标的目的就是要使浮标体现正确的鱼讯,因此观察浮标体现的动作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虚假的,是考验钓手基本功的重要指标。本章试图将浮标的动作进行归类,进而使大家能正确的认识鱼讯在浮标上的动作特点。其实,看标的本领是钓手经验的累积,靠文字是很难讲清楚的,因此本章只能介绍一些常见的浮标现象。  相似文献   

16.
17.
建国 《钓鱼》2005,(2):18-19
《钓鱼》2004第17期钓技争鸣版块中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推倒灵与钝的围城》。本人拜读后,对柳先生试图摆脱“台钓”的理论框框束缚,推倒围城,为鱼漂的调整找到条更加方便的捷径的本意表示赞赏,但对柳先生否定调目灵与钝作用的理论顿有异议,本人试图从柳先生的文章中(以下简称柳文)找出几点不解之处请教柳先生,另外谈点本人对调目的认识以求柳先生给予点评。  相似文献   

18.
柳树仁 《钓鱼》2005,(22):27-28
读了《钓鱼》2005年19期上马建华先生的文章《我对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认识——同柳树仁先生探讨》之后,感触良多,最主要的是感觉写争鸣文章很难。我以平等态度老老实实和别人讨论,别人未必都愿意平等待我,有的人还要采取一些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手法,令我有口难辩。为了分清是非曲直,我还是尽力而为,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陆定纲译 《杂技与魔术》2009,(6):32-35,F0003,F0004
“没想到杂技艺术这样唯美,这样时尚新颖,这样精彩动人!”“演出真是太棒了!”“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观众们看了杂技剧《花木兰》最直接的感受,其中包括众多杂技界的专家。重庆杂技艺术团杂技剧《花木兰》进京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20.
于中海 《钓鱼》2009,(7):37-37
2009年2月12日上午,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询问后得知是与我同县的钓友王国华打来的。他看到我的求救文章后就急于和我联系.但他只知道“我们是老乡”,是询问贵刊编辑部才得知我的电话号码的,可费了不少周折!他热心地给我指导,并真诚地邀我和他交朋友,经常和他联系。我深受感动。王国华钓友我早就认识了,我们也见过几面,只是他叫不上我的名字。在我眼中,他是位很专业且“发烧”的钓鱼人,能交上这样的朋友是我始料未及、求之不得的。非常感谢贵刊为我提供了一个广交益友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