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百年孤独》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瑞典文学院在给加西亚·马尔克斯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中“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马尔克斯终于以他所独具的魔幻般的神奇魅力征服了以世界文化中心自居的欧美文学界,从而和艾略特、叶芝、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现代寓言大师们一起推动了神话在二十世纪的诗歌与小说  相似文献   

2.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它的出现在拉美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1982年,因他的小说创作“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像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缘何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析金德琅《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正是这部小说,铺垫了他迈向诺贝尔文学奖圣坛的道路。美国出版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在介绍马尔克斯时称赞:“他的史诗般的《百年孤独》也许可以算得上是当代拉丁...  相似文献   

4.
浅析《百年孤独》的轮回时观赵爱华一九六七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问世,使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顶峰,引起了拉丁美洲“一场文学地震”。于是,这部著作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界各地。一九八二年,加西亚·马尔克斯...  相似文献   

5.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 7—   )哥伦比亚小说家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青年时代曾当过记者。主要作品有《百年孤独》、《族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迷宫中的将军》等。获 198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代作家中 ,马尔克斯无疑是最像小说家的小说家。他的书总是写得那么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百年孤独》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一本十分好看的小说 ,家庭主妇和文学教授们读后都会忍不住作一番长篇大论。我这样说 ,并不是否认马尔克斯小说深刻的思想价值。相反 ,…  相似文献   

6.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久前在接受西班牙巴塞罗那《先锋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经封笔——至少暂时封笔。消息传出,令世界各地的马尔克斯FANS十分伤感。这位年近八旬的哥伦比亚作家承认:过去的2005年是他首次连一行字都没有写的一年。他甚至说:“我在写作上没啥前景。”这和他20多年前“除了写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更加喜爱”的表白,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受疾病折磨,为声名所累,还是大师的创造力在消退?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而远逝的童年正是他记忆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很早就开始尝试写作,1907年第一次公开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饥饿的艺术家》《猎人格拉胡斯》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寓言、格言和书信、日记。他对自己的写作不满意,曾要求好友布罗德在他死后将他的手稿全部销毁,所幸布罗德没有这样做,而是加以整理、发表,使其传诸后世。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很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  相似文献   

8.
<正>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高峰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因此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叙述的是布恩地亚家族在小镇马孔多的兴衰这样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作者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1928年,哥伦比亚作家。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巨翅老人》《格朗德大娘的葬礼》等,其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指出,他的著作是“多方面的、富有创造性的、常常是引起争议的,并且绝不受制于政治主题。”他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那里,“神奇与真实相聚”——那是一部…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谈到现代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时就会想到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人变成了虫,荒诞而又令人恐怖,但是读者接受了这种荒诞,并且把篇幅不长的《变形记》看作卡夫卡的主要代表作.其实古罗马的阿普列尤斯早就写过一篇《变形记》(又名《金驴记》)那是一个人变驴的故事,年轻的猎人鲁齐乌斯为好奇心驱使,误用了魔药变成了一头驴.这头人变成的驴仍具有人的思维但不能说话只能发出一声声驴叫.故事随着鲁齐乌斯变成的驴被强盗抢走而展开,忍辱负重的驴眼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曾经说过:“如果举出一位作家,能和四大名作家并列的,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的确,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城堡》和《判决》等多部小说,让我们看到的是作为现代派鼻祖的卡夫卡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他那篇举世瞩目的《变形记》。  相似文献   

12.
一谁都知道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在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还多说什么?《变形记》确实反映了奥匈帝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大家也常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六章初稿论“异化”的话说到“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对小说剖析。这当然是对的,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确在残酷的社会体制中成了赚钱机器,变为“非人”,他的形变不过暴露了早就存在着的异化现象。谁也不敢说《变形记》不是写“异化”,不过还是有一个小问题: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是在小说开头还是结尾?“异化”是这篇小说借以…  相似文献   

13.
东写西读     
荒唐·沉重·善良——读卡夫卡《变形记》李逸飞卡夫卡的《变形记》我前前后后看过好多遍,每次读它都有新的感受。起初我以为那只是一个荒唐可笑的故事: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第一次读时我年纪小,看到这里居然吓得不敢入睡呢,呵呵)……可怜的格里高尔承受着生活和工作的重压,变成大甲虫后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射进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悲惨地死去。这是怎样沉…  相似文献   

14.
有许多人提倡读名著,我认为名著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或者说,并不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读书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门多萨有一段对话谈到阅读:“人们再次阅读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惟一原因是喜欢他。所以我喜欢康拉德和圣埃克·苏佩  相似文献   

15.
1967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发表,无疑是在拉丁美洲文坛上引起了一场“地震”。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智利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就如同《唐·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样,引人入胜。”1982年马尔克斯主要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现已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发行一千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拉丁美洲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凭借自己丰富的想像,描绘而成的。小说通过马孔多的建立、发展直到毁灭的历程,反映了布恩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说起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他的《变形记》,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这篇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读者的极大讶异与关注。《变形记》作为卡夫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在《变形记》中给我们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个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形象,把人性领域中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奥地利的表现主义小说家弗朗菲·卡夫卡(1883—1924)的《变形记》,是一篇有着浓厚存在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在现代派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篇小说写于1912年,是卡夫卡早期的作品,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该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之中,通过晦涩的象征手法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的某些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篇“存在主义”小说的经典性作品。现代派文学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论思潮的影响,可以说,现代派文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时 ,其后附有点评 ,说 :“(此篇 )妙就妙在结尾 ,6行 6 8个字 ,深刻地说明了当今医疗事业的‘杀羊’之风 :红包和超额奖金乃是两只白色之虎。白大褂的‘杀羊’之术何等凶残 ,给读者以‘红包猛于虎也’的震撼。”我教中学语文时 ,也常像这样给学生挖掘小说的思想和意义 ,但我知道那是教材和考试给逼的。“深刻地说明”固然不好 ,如果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呢 ,就一定“深刻”了 ,“震撼”了吗 ?后来看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牌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再次小议文学与现实》一文中的结尾 :“现实是比我们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