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九渊“发明本心”和王守仁“致良知”德育宗旨既重道德意识涵养,又重道德活动实践,把察识其“心”与存养“良知”连于一体,以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强权束缚和宗教迷信,展示出宋明新儒学的风格。陆九渊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格物致知方法,王守仁则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陆九渊提倡“六经注我”的为学观,王守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相似文献   

2.
“本末”指《大学》提出的为学和修身所应当遵循的先后、始终之序列,其开端于“知止”,完成于“至善”。陆九渊以“本末甚明”概括颜回之学,并认为颜回之学的“本末甚明”体现在:其暗合于象山心学的发明本心、得其本心、复其本心的成己进路,去私为这一过程提供保障,克己则使颜回最终实现复心、复礼、复理,进而成就仁德与至善。陆九渊对颜回之学的阐释不仅具有深厚的心学意蕴,强调本心在成己过程中的中枢作用,还影响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后世心学家,亦与朱子理学形成有效对话,显发易简工夫。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心学中有“心”和“本心”两个概念。“心”是以“思”为职的人体器官,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人脑”;“本心”就是“仁义之心”,是现实的伦理关系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言传身教在“心”(人脑)中的反映,属心理现象。《陆九渊集》中“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一也”中的“心”,是指“于五官最尊大”的“心”(人脑);“本心”、“良心”、“赤子之心”,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相似文献   

4.
谢铁华 《红领巾》2004,(6):122-123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的教育基本理论.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重践道等,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西陆学创始人三陆子的思想气象不尽相同。陆九韶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陆九龄就天赋之形色以求其所以然,具有性气合一论倾向,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主旨,提倡心本论。编纂者基于其心学立场,在论述朱陆本体论及修养工夫的论辩时持早异晚同说,并肯定了陆九渊的太极元气论与重视尊德性的修养工夫论,从先立本体的心学立场出发,强调了先立志,然后求本心(心即理),最后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学问路径,同时又力图调和朱陆异同。编纂者指出陆学虽源于江西,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主要依靠四明陆学,其代表人物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的思想不尽相同。黄宗羲批评杨简将陆九渊作为工夫入门的发明本心当作工夫之终极目的,从而将陆学禅学化了。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朱熹以“明五伦”为道德教育目的,将道德教育分为儿童、小学、大学阶段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知行合一的践履法、教师的指导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和强调“博学”、“忠恕”、“内省”的道德修养法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有不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育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当下的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9.
此陆非彼陆     
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资料回放》说:“鹩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来之教人为支离。”其中“二陆”指谁?教材解释为“陆九渊及兄陆九韶”。这种解释有误.“二陆”应指陆九渊及其五兄陆九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12.
象山学说是由南宋陆九韶开启,陆九龄倡导,陆九渊集其大成,以“发明本心”为其理论宗旨和特征的思想派别,在这个“心学”的创立和传播中,陆九渊的功劳最大,因九渊号“象山”,故称象山学说;又因开创者为九渊陆姓兄弟,于是又称陆学。本文仅就象山学说的形成、流传和影响,述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与陆九渊心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九渊心学是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哲学。陆九渊的“人才”论与《易传》的“三才”说一脉相承,“本心”论、“格心”论,源出《孟子》。“人才”论与郭店《老子甲》“四大”论相通;“本心”论与郭店儒书《性自命出》“性情论”相通;“格心”论与郭店《老子乙》“日损”论相通。  相似文献   

14.
一、“心即理” 陆九渊以“心即理”命题为基础,构建了其“学为人”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理论。他说:“人皆是心,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所指的“心”,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他认为有了此心,就具备了明辨是非,践履道德的能力。陆九渊所指的“理”,既指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又有伦理道德的涵义,是二者的统一。他进一步提出,“理”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人心所固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关于陆九渊心学中"格物论"与"本心论"之间的关系,流行的见解认为,与朱熹"格物"向外寻求"物理"的方式不同,陆九渊的"格物"乃是向内"格心","格物"实质上是"格心"。这种化"格物"为"格心"的流行诠释模式虽然易于凸显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在"格物"问题上的区别,但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缺憾:它不仅可能破坏作为"格物"说思想源头的《大学》中"八条目"的内在融贯性,而且在陆九渊的言论中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文本学依据。陆九渊的"格物论"应该置于一种"为学之道内外贯通"的理路上来把握:"发明本心"是向内,是为学的根本;"格物"是向外,是对"本心"的涵养和扩充,是为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是他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就应该创设一个和谐发展、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提升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在陆九渊道德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是其基本要求,他非常注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由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这些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代道德教育观念,促使教育者深入思考如何促进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肯定宇宙和自我的贯通性,强调主体之心是对宇宙的映照和认识,宇宙是心之主体所扩充的广度和维度。他推崇主体之心在联结自我和宇宙之间的作用,通过主动发明、创造本心来达到万物一体的圣贤纯一境界。他反对割裂人、事、物、理之间的联系,强调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肯定了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的观点,打通了事物自身条理、社会伦理和人生境界的联结通道。其功夫多有针砭时弊的实践意义,陆九渊反对人们陷入追名逐利、徇情纵欲的泥潭中,提出发明本心的易简功夫,尤其是扩充内心的担当意识和道德责任。针对滞于言语、口谈虚论、强探力索的做法,他提出了进德修业则日充日明、冰释理顺的观点,认为知识并不必然导人向善,首先要确立人之为人的根本,才能驾驭知识导向善的结果,最终成为仁义之人,达到纯一之境和圣贤之境。  相似文献   

19.
贺麟的“正心”说是其新儒者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赞同曾国藩“风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向.所谓心向,即精神的集中、意志的趋向,它代表一个人人格追求的方向,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由学术陶养和个体实践体验而形成的理想价值追求.重视心向就要充分重视个体精神,使人心依归正道,从守正己心做起,推广到正人之心,乃至正天地之心,从而使个体精神或心向集中于天道、天理,认识天道、体道而明、循道而达,终而使整个社会保有积极向上的本心本性.对个体而言,守正本心要学会养心、治心;守正本心要学会收心、放心;守正本心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0.
从职业特点看教师素质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素质的修养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道德修养首先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 ,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道德“成熟者” ,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及道德尚未成熟 ,因而是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被熏陶者。其次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最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教师是以自己的心灵去碰撞学生的心灵 ,以自己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的人格 ,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言行 ,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古人云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第三 ,道德影响的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 ,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