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恢复性司法框架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作用有限。借鉴联合国和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并吸取恢复性司法的崭新理念,有助于构建我国被害人获得犯罪损失弥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但长期以来社会对犯罪被害人权利问题一直未引起高度关注,致使被害人成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随着被害人权利的逐渐受到重视.建构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就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追究犯罪和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这是刑事诉讼法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虽然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有了很大发展,但事实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被害人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文章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及刑事诉讼被害人权利和地位的现实状况,从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完善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孙彩虹 《红领巾》2004,(5):68-71
在日本,有关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法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从2000年开始,日本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犯罪被害的防止和犯罪被害人保护的法律,尤其是犯罪被害保护“二法“的出台,使日本在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法“通过减轻被害人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以及扩大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各种措施,使被害人保护呈现出独立性、实效性、体系化以及对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平衡保护的制度特征.日本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制度为我国构建被害人保护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谈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法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所提倡的人权保障只是刑事诉讼间接目的,具有间接性、被动性,因而仅指被告人的人权.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实质包含在在直接目的--惩罚犯罪和根本目的--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安宁秩序中.然而,我国被害人权利保障在刑事程序中非常薄弱,已经违背了刑事诉讼的目的要求.所以,刑事诉讼法除了继续保障被告人人权外,目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大被害人的一系列权利,以科学实现刑事诉讼的应然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救济时出现了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被害人权利难得救济,被害人无法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及司法实践中的“先刑后民”原则存在的问题,应在立法上给予重视,并逐渐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有犯罪就有被害人。相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和救济,虽然刑事被害人具有当事人地位,甚至被赋予了多项诉讼权利,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却缺乏有效地保护和救济。针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被漠视的现状,借鉴域外先进的刑事被害人制度,对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来保障。  相似文献   

8.
尽管印度于1983年通过了刑法修疋案,但其法律体系仍不能有效规制强奸罪,也许有必要从被害人角度唤醒他们自身对权利的认知,同时提高司法介入的效率。印度宪法第21条规定,妇女和男人平等享有生存权和自由权,因此当前的问题不是被害人是否有保持身体完整的权利,而是能否采取紧急措施根除犯罪,让妇女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安全。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致使可能单纯通过颁布新的法令或扩大法律执行机构等方式不能遏制犯罪,所以立法目的和法院办案思维可作适当调整,考虑将妇女权益尤其强奸罪被害人权利作为明确的保护范畴。既然该种犯罪属于社会一法律交叉问题,那幺时于政府、妇女组织及法律制度来说。当务之急是给予妇女及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也是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价值体现.我国1996年修改之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从原来的诉讼参与人地位,上升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扩大了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这对于充分保护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机关准确查明案件事实,惩罚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这既与被害人不完全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有关,也与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有着很大关系.鉴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被害人的告知机制来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将会对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对建立、完善告知机制的必要性、做法等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犯罪,人们往往只关注案件的过程及结果。而很少有人去关心其中的被害人,这导致她们的利益被漠视,权利被再次侵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提出一些加强对被害人保护的措施,以期对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仍存在着被害人权利的众多缺失之处需要立法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建构一种既符合我们本土特点又具备先进理论框架支撑的制度范式,即要注重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具体应赋予被害人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创造一个良好的范式,给予被害人有力法律救济,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性犯罪被害人司法救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犯罪被害人是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而救助性犯罪被害人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之一。与其他刑事被害人相比,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尤为严重,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合理而强烈,为此司法机关应修改相关司法解释,赋予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保障她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鉴于性犯罪被害人的敏感与脆弱性,司法机关在救助时应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  相似文献   

14.
道德过错被害人由于先前行为的道德责难性,受到不法侵害后,其权利救济陷入了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力救济的正义动机和正当手段的缺失;二是社会救助的道义支持、法律援助和物质救助的缺乏;三是公力救济的公权理性、法律效果和个人权利的缺位。  相似文献   

15.
道德过错被害人由于先前行为的道德责难性,受到不法侵害后,其权利救济陷入了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一是自力救济的正义动机和正当手段的缺失;二是社会救助的道义支持、法律援助和物质救助的缺乏;三是公力救济的公权理性、法律效果和个人权利的缺位。  相似文献   

16.
一般违法行为受害人是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在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争议并未因司法解释的承认而平息。受害人的行政介入请求权是行政主体必须予以保障的一项公权利,因为这项权利决定受害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由此获得了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害人具有原告资格是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属予以及时的经济补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遵循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实事求是原则;补偿的对象应以被害人或依靠其生活的人陷入生活困境为条件;其基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罚金收入和社会各界捐赠;补偿金额可以规定最高限额,在司法实践中结合各地具体经济发展水平酌情量定。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制度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司法保障。然而,当前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并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论民法中的过错推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作为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充分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存在不符合<立法法>的基本精神和宗旨,与<宪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条例>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它造成了法律体系的混乱,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不利于劳动权的保护和<劳动法>的实施.从法治原则、国家法制统一以及更好地保障劳动权出发,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制定<劳动争议仲裁法>,该法生效后,废止<条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