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初的伊拉克云遮雾罩,剑拔弩张的双方蓄势以待,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云集而至聚焦巴格达,请看——  相似文献   

2.
“增援前线!”2003年1月,第一批赴伊拉克及周边国家的记者先后出发,要求上前线参加战争报道的“请战”竞争也随着伊拉克危机的不断升级在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社大院不断升温。我也是请战的一员。3月28日,我和新华社文字记者马建国得到指示,开赴土耳其增援业已在那里“战斗”了两个多月的伊拉克危机报道小组。在得到这个参加伊拉克战事报道的机会的时候,我们两位多少有些遗憾。虽然我们早在战前就提出申请要参加战事报道,但等到一切手续都办齐时,美军已于几天前决定放弃从土耳其开辟“北方战线”的计划。所幸的是,随着美英联军向巴格…  相似文献   

3.
聂晓阳,男,<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曾任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记者、巴格达分社负责人.2005年1月,以作者驻外经历为基础的新书<为历史流泪--亲历战后伊拉克>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深入解读战后伊拉克的现场报告.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轰炸已经一个多月,南联盟局势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赶赴第一线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消息。在艰险恶劣的条件下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于是,我们特意组织编发了这组“在硝烟中采访的记者”的“本刊专稿”,以飨读者。从这四篇来自前线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记者时刻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坚持在听到爆炸的第一时刻出发,驱车向爆炸现场赶来新闻”;午夜守候大桥,“希望能够目睹和捕捉北约空袭爆炸的瞬间”;他们常常成为赶到现场的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位”。面对狂…  相似文献   

5.
老山、者阴山的炮声渐渐沉寂,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在这一百六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一直跟着边防前线部队采访。回顾那段紧张而激烈的战地采访生活,真是终生难忘。去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傍晚,天空灰蒙蒙一片。我边防部队借着浓雾向老山地区秘密开进,我也头戴钢盔夹在那钢铁般的洪流  相似文献   

6.
1940年1月9日,史沫特莱从五战区右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那里,得到了前往新四军驻地的通行证.史沫特莱与安娥跟随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小分队在山里整整兜转了三天,经过了好几个哨卡,夜晚,终于抵达京山八字门——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的首脑机关驻地. 史沫特莱和安娥来到鄂中,没有停驻于挺进纵队司令部机关,相反,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们的足迹遍及今湖北省孝感市的安陆、应城、汉川等县的山地、平原和湖区.两人的采访都结成了文学果实——史沫特莱闻名于世的报告文学《中国的战歌》第九章“再访游击区”,安娥的日记体采访纪实《五月榴花照眼明》.  相似文献   

7.
十六年前,我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度过的两年战地生活,使我受到生动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对嗜杀成性又外强中干的美国侵略者的本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是在美帝国主义者的战火烧到我国鸭绿江边的时候入朝的。当时,敌人的飞机十分猖獗,有时飞得擦树头而过,不仅白天轰炸扫射,晚上还不断丢照明弹,企图找我们的车队和其他目的物轰炸扫射。刚入朝时,我们住的是深山下面的大洞。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洞。两丈高一丈五尺宽的高高的半圆形水泥顶,象大建筑物的甬道,象北京故宫的午门。白天,外面是一片金黄耀眼的太阳,是一望无际的晴空,而里面,却是黑洞洞深邃莫测的幽境。进去以后,在每一个用粗糙木板隔成的房子里,都亮着一、两支淡淡的烛光。我们就在这样的灯光下写稿。当时正是冬天,由于洞很长、很深,地板下面还有哗哗的  相似文献   

8.
赴索马里采访的起因与成行1990年年底索马里前总统西亚德·巴雷刚一下台,反政府武装便迅速分裂,双方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兵戎相见,索马里战争危机进一步升级。为了保证生命财产安全,我国驻索马里外交、新闻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经援人员共200多人按国内指示于1991年元旦期间全部撤离索马里转移到邻国肯尼亚。自此以后,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中国新闻机构便承担了对索马里问题报道的主要任务,但是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所发的这类报道几乎大都靠转发外电消息,对索马里危机现状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1月14日,新华社正式通知我们和摄影记者王继雨三人赴沙特阿拉伯采访。正当我们等待沙特方面的入境签证和加紧行前准备工作时,海湾战争于17日爆发了。在沙特签证一时拿不到的情况下,总社决定派我们先到中东其他国家采访,一旦签证下来,再分头前往。于是,郭晓勇去叙利亚,朱界飞去以色列,王继雨去土耳其,然后我们两个又在开罗会合。 2月24日,我们从沙特驻埃及使馆拿到等了一个多月的签证,第二天一早就飞往沙特首都利雅得。这时,海湾地面战斗已经打响。整个中东地区都笼罩着  相似文献   

10.
周怡  苗艳丽 《新闻界》2006,(1):100-101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报刊是我国军队报刊中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水平最为突出的。据统计,1947年。在军中团一级的报纸就达50余种之多。这样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办报环境,华东军区的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此外.1947年2月新华社在华东野战军中建立了新华分社、支社系统。在中央级新闻媒介和地方军区内部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全军区的新闻工作在部队的“军事任务”和“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女记是如何走入战争,成为战地记的?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妇女解放的特殊性,中国的女记从抗日战争到现在这近七十年中也走出了一条“模仿、解放、觉醒、突破”的路线。  相似文献   

12.
1947年春,是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挥舞屠刀进行全面内战的第二年,也是我党我军丢掉幻想,甩掉包袱,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决心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直至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关键性一年.在此以前,敌人占我沈阳、四平、承德、张家口和中原广大地区,又集结二十万大军疯狂地进攻我革命圣地延安。我党我军在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经过休整、补充、精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南斯拉夫记者,刚刚赴任不久就担负去波黑采访的任务,对我来说,可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两次波黑战地采访,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驻外记者的甘苦,这里有艰辛,也有欣慰;有经验,也有教训。  相似文献   

14.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本台派往贝尔格莱德采访的记者顾玉龙和王晓琨在今天晚上发回的报道中也说到,虽然遭到北约的轰炸,但是贝尔格莱德人民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画面 记者站在公园饭店前解说 各位观众,这家公园饭店就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两位记者在贝尔格莱德报道的大本营,饭店经理弗拉达先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如果我年轻十五岁,我就上前线。像这样充满塞尔维亚人性格的语言,在遭受北约轰炸的贝尔格莱德,到处可以听得到。画面 采访公园饭店经理弗拉达解说 (字幕)记者:如果你…  相似文献   

15.
16.
已经牺牲,已经病故,正在抢救,正在出差,不善谈,不想谈,不便谈,没有时间谈……在这种种情况下,外围采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曾玉 《新闻实践》2009,(3):24-26
作为上海新闻晨报的特派记者,我和张源一起前往处于战乱之中的索马里,就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海盗问题进行采访.这是一次充满了未知数的采访旅程.无论是生活环境、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包括人身安危,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一次"战地"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取得信任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前方和后方之间的信任,同行战友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8.
1月7日凌晨,一场惊心动魄的奇袭入侵越军的战斗突然爆发了。7点15分,一名叫严树军的战士第一个出现在敌巢中间。他的身影只闪现了3次,敌军一个连指挥所和两个屯兵洞就开花了……多么珍贵的一瞬啊!拍下它就是我中华男儿的骄  相似文献   

19.
彭伟步 《军事记者》2002,(11):34-35
战争让女人走开,意即女性天生怕事,无法应付残酷的战争现实。然而,如果我们统计一下高质量的战地新闻,却发现能深入反映二战后的地区性冲突,描写战争若隐若现的人性,从硝烟弥漫的空气中发现良知,并为我们带来对人性良知的思考,对残酷战争的体验,却是战场女记者的新闻报道。她们视战地采访为自己的生命,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深入虎穴,把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得了读者的肯定,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演绎着她们在战场中动人的故事和她们情感上的挫折。一、战地新闻可读性很强当前,战地女记者撰写的新闻大受读者欢迎,一方面得益于许多…  相似文献   

20.
这里是紧靠越南的广西边境地区。这里已没有炮战的硝烟,却有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这里没有内地轰轰烈烈、彩旗招展的重点基本建设工地,却有人们重建家园的生动场面;这里已没有大批迎面扑来、穷凶极恶的敌军,却不时有狡猾阴险的越南特工人员的骚扰和袭击。自从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内地人极少到这里,但国内外的读者却渴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