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2007~2008赛季世界杯系列赛看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参加2007~2008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系列赛各国女运动员整体所得积分、接力比赛积分和各项比赛金牌进行了排列和分析,表明中国队在500m比赛中总积分和人均得分排第1名,总积分领先第2名韩国1万分以上,具有超群的实力,仍保持着传统的优势地位;1000m项目韩国队、中国比赛积分列第一、二位,但韩国队优势明显;1500m比赛韩国队总积分和人均得分遥遥领先其他对手,分别排第1位,中国队总积分和人均得只有韩国队的一半;3000m接力6站比赛,中国队夺得了5站接力冠军,而韩国队在前5站决赛中接连出现失误及犯规,未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通过分析找出中国短道速滑女队优势与劣势所在,为在今后的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申鸰 《冰雪运动》2006,(6):16-18
世界杯短道速滑比赛是国际滑联的重大赛事之一,随着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发展,2006年国际滑联对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赛的规则和形式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并在中国长春举行了变化后的第1次比赛。现将此次比赛中的有关规定及工作方法介绍给大家,仅为广大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了解比赛的形式和程序,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ABC分类法,分析第16~24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奖牌情况,对世界短道速滑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我国短道速滑竞技实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奖牌被第一集团国家垄断的局面已转变,群雄逐鹿的格局初步形成;亚洲仍处于主导地位,欧洲势力已愈发强势;女子项目中,韩国、中国实力最强,500m项目的竞争最为激烈;男子项目中,韩国与加拿大竞技实力最强,500m项目的竞争最为激励;混合接力项目中,中国综合实力最强。为此,提出短道速滑女队个人单项上需要继续巩固,新秀尽快成长起来;短道速滑男队继续突破,夺取金牌;重视崛起的欧美队伍,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平衡男女项目实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2004~2005世界杯系列赛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4~2000短道速滑世界杯系列赛共6站比赛前3名成绩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女子运动员在50m、1500m上实力较强,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在此项目上进行重点训练,确保在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上获得金牌.男队虽有老将李佳军苦苦支撑,但是已出现人才断档现象,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以参加1999年在长春举行的世界杯短道速滑赛的67名男女世界优秀选手为研究对象,采用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当今世界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身高特点。结果表明,目前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身高,男子多在170~178cm之间,女子多在160~167cm之间。  相似文献   

6.
文章比较了历届冬奥会我国和其他国家短道速滑奖牌成绩,以及2010冬奥会中国、韩国和欧美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基本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韩国是目前短道速滑男女整体实力最强的国家,加拿大、美国、中国次之;中国男女项目发展不够均衡;欧美运动员的平均年龄、身高和体重数据要大于亚洲国家的韩国和中国,韩国运动员的体重指标要明显小于中国运动员。建议我国应学习韩国短道速滑先进的开展、普及和训练理念,进而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短道速滑的可持续性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历届冬奥会短道比赛奖牌分布进行分析,探索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方向。通过比较认为我国短道速滑存在后备人才匮乏、大众普及程度低、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场地条件急需改进等问题。提出大力发展短道速滑产业,带动大众普及;体教结合,加强基层普及和训练;提高短道速滑科研水平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九运会看我国短道速滑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全国第9届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论述了短道速滑在对抗格局上更加趋于合理化,在赛风、裁判判罚尺度等方面都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管理层非常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国的短道速滑已具备夺取奥运金牌的实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剖析1997年~1998年度我国短道速滑五大比赛各省后备力量的人数与名次分配比例,论述了各省短道后备人才实力对比以及我国短道速滑今后发展的对抗动态格局。  相似文献   

10.
张斌  许水生 《冰雪运动》2008,30(5):10-13
通过对2008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团体锦标赛中、韩两国参赛队员情况、比赛成绩等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短道速滑女队形成了以王漾为领军人物的新团队,整体水平上升,具有冲击冬季奥运奖牌的优势,但也存在队员年龄偏高,伤病较多,后备人才匮乏,国家投入场馆建设的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建立校体联合的培养体制;针对地域的特点,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解决困扰队伍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备战国家短道速滑队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武  苏明 《冰雪运动》2007,29(3):26-28
通过对中国、韩国女子短道速滑队所参加的2005~2007年2个赛季世界杯系列赛各个项目成绩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女子短道速滑成绩有下滑趋势,除500m还保持着较强的实力以外,其它项目都已无优势可言。产生这种下滑趋势的原因应引起短道速滑工作者的重视,并对短道速滑队备战3年后的温哥华冬奥会能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12.
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项目的发展对运动员所具备的各项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年的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测试工作实践,为选拔优秀后备人才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论述了少儿速滑、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性、选材的步骤和方法、选材的原则,分析了选材测试的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技术等各项选材指标的测试结果,并进行了选材测试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及时发现和总结测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探索科学选材的规律和方法。经试训预测判断选拔的队员是否真正适合速滑、短道速滑运动,经科学选材推荐的一些尖子运动员在各级教练指导下,陆续取得好成绩。  相似文献   

13.
在速度滑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弯道技术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短道弯道技术与速度滑冰弯道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采用短道训练后,对其弯道技术的提高和专项能力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影响。结果表明:短道技术训练可降低速滑运动员滑跑姿势,弯道滑跑时身体倾倒角度增大,从而形成更为稳定的弯道支撑,专项肌群和专项能力获得提高。为改进速度滑冰弯道技术和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及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速度滑冰运动产生速度的动力来自于蹬冰,蹬冰技术是速度滑冰的核心技术.什么样的蹬冰技术才能使蹬冰产生最大效率,经过速滑界很多人的实践、研究和总结,提出最佳蹬冰技术应该是充分利用体重进行蹬冰,蹬冰方向向侧,利用倾倒加大蹬冰力量,蹬冰发力时机要早等等.怎样才能掌握速滑最佳蹬冰技术,掌握早蹬冰技术和其关键技术环节,是速滑项目重要的致胜因素.探讨了早蹬冰的涵义、意义,早蹬冰的关键技术、时机和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5.
短道速度滑冰是由速度滑冰衍生出来的,与速度滑冰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冰上训练阶段不间断地穿插一定的陆上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进一步加强冰上训练的专项能力和技术的稳定性,不但可以弥补冰上训练的不足,也可以作为一种调节训练强度的手段,在促进运动员体能恢复的同时,也可以由于训练项目的变换增加训练的兴趣。科学合理地运用速度轮滑这一辅助训练手段对促进短道速滑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核心力量在短道速滑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与传统力量训练的比例关系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随着蹬冰技术的发展,对核心力量训练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有效的结合,满足专项体能与技术的要求,有利于短道速滑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短道速滑比赛战术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胡武  赵滨杰 《冰雪运动》2007,29(1):23-24
运用文献资料查询法,分析了当今短道速滑战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短道速滑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短道速度滑冰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的优势项目,其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通过对几个短道速滑强国的训练方法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展示了不同专项的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与发展特点,揭示出了短道速度滑冰高水平运动员的现代训练呈现出更加注重专项训练,更加突出强度训练,并围绕比赛灵活运用“周期”理论等几个特点,为我国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短道速滑基础比较薄弱,后备人才缺乏,是严重制约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发展的瓶颈。为实现山东省短道速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一条适合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通过对山东省短道速滑队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明确短道速滑项目在山东省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指出普及轮滑,改善场地条件,扩大短道速滑项目的社会影响,发挥竞赛的作用,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等策略。研究表明,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山东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瓶颈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