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2.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图》中的卦符可一一用二进制数字表示,按卦列规律排列,通过二进制将其转换成十进制数字阵列,是一8×8自然数排列方阵,进而可推导出自然数列方阵的一般规律,然后再应用到《方图》数字阵列上可找出其特有规律,并提出了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群经之首,不论是从哲学方面还是从史学方面看,都可说它是一部伟大的著述。但是,我认为《易经》还是有缺点的,单就《易经》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就不是科学、简单明了的。那么,按照《易经》的哲学思想:“易有太极,是(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来分析,于是得出坤0、复1…震9…坎18…兑27…艮36…离45…巽54…乾63。这和三百多年前法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ainiz)所标出的卦序:0、1、2、3……63相一致。这一卦序不是别的,正是被埋没两千多年不为人知的黄帝《归藏》卦序。何以见得?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六十四卦》为证。最后,揭示出黄帝卦序推导公式:n=∑6m=1am.2m-1并写出黄帝六十四卦卦序新歌为本文作结。  相似文献   

4.
易卦是一类古老而又神奇的符号,可以有种种解释。采用内涵格解释,把卦的交错和交综解释成内涵格中的代数运算,由此引出错综不变组的概念并用于分析周易卦序结构。64卦或两个一组,或四个一组,阴阳平衡,循环往复,形成20个错综不变组。卦有主从之别(从卦也叫散卦)。主卦6组16卦,上下篇各3组,统散卦而立其体,决定周易卦序的基本结构。上篇3组象天而圆,先正后交,以乾坤为始,统8散卦,继之以乾坤之交泰否,统16散卦,终之以坎离。下篇3组法地而方,先交后正,以震艮巽兑之交咸恒损益为始,统16散卦,继之以震艮巽兑,统8散卦,终之以坎离之交既济未济。散卦14组48卦,按错综组、跨篇组、跨区组、自综组四部分从左至右定一大序,又按10小区(上下篇各有正二区和交三区)从上至下成另一大序,观之散乱,法象实存。序卦的总原则为以阳馭阴,以刚制柔,首乾而主长男。整个卦序井然森然杂而不乱,逆顺错综,处处对称,一往一复,妙趣无穷,呈现出一种两向(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多层次(篇、区、组、卦)的平面结构,见文中周易卦序结构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史实出发 ,考察了周文王姬昌“演《周易》”的历史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今本《周易》卦序的编纂,是以“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这两张图重叠成的“合图”为主要依据,运用多种象数方法,特别是“卦气”学说,通过“三十六卦”的结构形式,用以演示乾坤一元的宇宙周天运动过程,说明日明系统的平衡态被彻底破坏之后地球重新整合的必然性和人类明发展的周期性的大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7.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易》蒙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思想,其中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启蒙教育应及时抓住果行育德的教育时机;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蒙以养正”;启蒙者应注意刚中不过的立教原则;在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举一隅三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科学考古成果与古代文献资料相结合的双重证据方法,并取径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文化阐释角度,论释《周易·需卦》.首先,研讨出“需”字的本义主旨:一是古代的一种粮食,用以果腹,即今之“糯”,用以酿酒即古之“(?)”;另一则意为占卜祈享.前一义蕴即“需卦”古义“饮食之道”之所本,后一义蕴则表明“需卦”是一组与“饮食”及郊祭有关的占卜活动的记录.其次,基于这一新的研究结论,重新阐释了“需卦”,力图推进《周易·需卦》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儒家起源及以“饮食之道”为重心的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仲浩群 《考试周刊》2014,(72):34-35
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提醒人们既要防微杜渐,又要见微知著,在不好的事情出现苗头时,要及早干预,只有这样,一些事情才不至于发展到失控境地。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多留意一些人和自然界的变化,随时保持防范危机意识,尽可能做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1.
综合易学诸家对升卦的阐释,可将其意蕴归结为君子之道、王道、修身之道三个层面。此外,升卦与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涉及许多与祭祀相关的因素,这些祭祀因素与升卦意蕴相关联,根源于殷周之际的社会背景及文王发轫的政治背景。由祭祀引申出君子之道、王道、修身之道,显示着礼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相传在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在洛水里浮出一只神龟,神龟的背上有九种花纹(如图1),后人称之为洛书。洛书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三阶幻方。  相似文献   

13.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14.
《周易》“蒙”卦展示了一个多元而节制的中国式启蒙观。人具有走出蒙昧的意愿并自觉发动启蒙。导师则应对之进行考察辨别并给予合宜的回应。庶民的启蒙之道,在立法制刑。通过法、刑之教使民趋向一定程度的开明。承担此责任的开明君子需有包容之德,同时,大众的启蒙主要是在家庭中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展开的经验启蒙。在社会上,对于注定了不能启蒙的人不能强制其接受启蒙。君主也是童蒙之人,也需要启蒙,对君主的启蒙主要靠虚君之君子共和的宪制结构。在启蒙中,开明君子首先要通过学完成自我启蒙,然后帮助具有启蒙自觉者启蒙。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的几种“卦变图”中,蕴藏着数学上的组合理论思想及概念,并已发现了组合数的简单性质:以C_n~k=C_n~(n-k)(0≤k≤n,1≤n≤6),C_n~0 C_n~1 …C_n~n=2~n(1≤n≤6),这些结果,当时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相似文献   

16.
“茅”因其实用功能成为先民生活重要资料来源,进入文明社会后因其实用的社会化而具备了礼俗性质,并见于各种文献。《周易》的《泰》《否》卦爻辞“拔茅茹,以其汇”与祭礼、《大过》卦爻辞“藉用白茅”与婚礼均有联系,本文依据“茅”相关礼俗暗蕴的礼义,对相关卦旨进行阐明。礼俗的接入不但对《周易》文本的理解有所补益,也可深化殷周礼制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壮卦乾下震上,大象雷在天上。天上雷鸣,声威显赫,云雷涌动,群阳盛壮。阳为大,大者壮也。霹雳之威振于天上,其势过壮,物过壮则必有伤,始则伤已,终则伤人。如操之过急或行之过猛,有矫狂过正而有偏激之嫌,有阳气过刚而物极必反和进退两难之困,是故,处刚健大壮之际,须以持中守正,循礼而动,依礼而行,如此方能保持大壮,使大壮之势雍容正大,刚柔有度,可大可久,日月常新。  相似文献   

18.
江永力主《河图》《洛书》的真实存在,而被排除在主流易学研究之外,但他的"卦变"说却极具学术价值。江永提出"以相反卦为卦变"的主张,在批评朱熹"卦变"说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首先,他"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等问题;其次,他的"卦变"说不涉及爻辞,从而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另外,他否认"卦变"的多源途径,主张一卦自其相反卦而来等。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薛温其,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他的"卦变"说虽然应验之处颇多,但仍然不能一以贯之,"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他的"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的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总之,江永"卦变"说能够将"相反卦为卦变"的理论臻于至善,但仍然不能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19.
20.
江永力主《河图》《洛书》的真实存在,而被排除在主流易学研究之外,但他的“卦变”说却极具学术价值。江永提出“以相反卦为卦变”的主张,在批评朱熹“卦变”说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首先,他“以相反卦为卦变”,以解决彖辞中的“往来”、“上下”等问题;其次,他的“卦变”说不涉及爻辞,从而避免了爻位的“升降”问题;另外,他否认“卦变”的多源途径,主张一卦自其相反卦而来等。江永自叙其“卦变”说源自薛温其,其实继承和发展了朱震、俞琰、来知德、黄宗羲等人的“卦变”理论。他的“卦变”说虽然应验之处颇多,但仍然不能一以贯之,“以相反卦为卦变”忽略了“相对卦”的“卦变”问题;他的“卦变”说以解释彖辞为目的,有附会的嫌疑和不能“归一”的弊病;他注重彖辞的变化而忽略了爻位的升降,不符合《周易》“唯变所适”的原则。总之,江永“卦变”说能够将“相反卦为卦变”的理论臻于至善,但仍然不能解决“卦变“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