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反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本刊编发的这组文章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切实肩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2.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被认为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报道领域。其存在的宣传味浓、不够"亲民"等问题一直被受众所诟病。本文阐述了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史带论,展示了粤语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历程,提出"研究粤语新闻需要国际观",并在粤语新闻的发源地看到了如今粤语新闻发展的最佳状态。对"粤语新闻"这一历史产物做客观、深入的剖析,是粤语新闻传播研究的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5.
赵勇军 《新闻窗》2011,(4):111-112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杜绝语言暴力,减少不规范的用语,使用规范化的新闻语言,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全面准确地进行信息报道,减少因语言暴力带来的"次生伤害"以确保新闻的规范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很显然,带有机密性质的内参与公开报道的媒体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这种区别除了内参需要保密之外,它还对问题的解决带有较强的督促性。公开报道的新闻、事件,可以仅仅是披露性的,虽然也会有对新闻事件的肯定或者否定,也会督促问题的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其传播作用,在于扩大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8.
党报党刊的内参报道是报纸宣传工作的耳目,它利用畅通无阻直达最高决策层的渠道,发挥“为领导同志掌握真实情况服务、为领导同志科学决策服务”的作用。所以,一个新闻工作在积极完成公开报道任务的同时,还应了解内参,熟悉内参,以高度的责任感写好内参。  相似文献   

9.
"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是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态势,伴随网络传播受众的普及化、涉及领域的深入化与实现手段的多样化,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传媒领域迅速形成了基于新闻传播的各类网站,并逐步沉淀了一批"品牌"新闻站点,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核心声音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内参,是新闻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联系和沟通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胡耀邦同志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就非常注意阅读新华社的内参报道,通过党的这个“耳目”来掌握全局情况。他还经常认真负责地在内参上做批示,以此来指导工作,并注意发挥新华社的“喉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2.
内参是我国新闻队伍中的一支特殊"兵种"。报纸上的公开报道,被认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单独出版的内参,则被看作是党和政府的"耳目",作为下情上达的"武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没有公开报道,不成其为党报;没有内参,党报的功能是不健全的。近两年,《咸宁日报》充分发挥内参的"耳目"作用,紧紧围绕中央和咸宁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密切关注涉及国计民生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或差错。马克思曾提出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有机的报纸运动"。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电视、报纸、广播凭借其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一直是报道重大时政新闻的主力军。每年的全国"两会"对媒体来说,都是不可错过的一道新闻盛宴。各类媒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网络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一份调查中显示,有近30%的公众会选择互联网作为了解"两会"的首要信息渠道,另有20%的公众会及时的关注互联网上"两会"的信息动态。  相似文献   

15.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6.
林霞 《中国广播》2011,(6):30-31
"低碳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策划、采访、编辑、传播等活动中所采取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低碳经济在新闻宣传领域的诉求和体现。新闻宣传应倡导"低碳新闻",提倡在新闻活动中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浪费,减少和杜绝"高碳"现象。本文列举了新闻宣传和报道中存在的"非低碳"现象,并提出如何才能实现"低碳新闻"。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总之,新闻“存”久了,就成为历史。然而,有一种“新闻”却非常特别,不是为了公开报道公众传播,只是为极少数人“通消息”。在中国特色语境中,这种“新闻”叫“内参”。重要的是,“内参”受到的限制不能说没有,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却要少得多。所以,当经过几十年“冷藏”后,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新闻开始“解冻”,便是格外珍贵的昨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后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报道活动出现了报道价值观多元、新闻信息把关作用弱化、报道方式过度娱乐化、信息量过载等诸多问题,不仅干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因此,从媒体角度,要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倡导新闻专业精神,利用新技术堵漏,实现"疏";从政府角度,要加强新闻立法,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公众教育,进行"导",通过"疏"与"导"的结合,妥善解决新闻报道活动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内参,是我国党报特有的一种报道手段。新闻内参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当时不宜公开报道的新闻素材制作成供有关方面领导、人员参阅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11,(3):7-7
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决定,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