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重视报刊的监督职责,在《莱茵报》和《新莱茵报》工作期间,曾分别将报刊的这一职责比喻为"眼睛". 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王国实行等级省议会制度,议会由诸侯、骑士、市民、乡村四个等级的代表组成.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日至7月25日在杜塞尔多夫举行,就新闻出版自由等问题进行了辩论.会上,诸侯等级的代表反对新闻出版自由,认为实施严格的书报检查是绝对必要的;骑士等级的代表替书报检查辩护,认为人民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给予新闻出版自由的程度.马克思于1842年4月撰写长达四万字的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对议会的辩论予以了全面分析和批评,连载在当年创刊的《莱茵报》上.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首次将报刊的监督职责比喻为"人民精神的眼睛".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类概念创造性地引入报刊领域,使得新闻出版自由具有一定的类特质,而这成为《莱茵报》早期新闻作品中一条隐蔽而又细腻的逻辑线索。马克思以之为出发点,驳斥了莱茵省议会诸等级辩论人对自由特权化、虚无化、物质化的降维理解。维护自由的类特质存在,能为报刊揭示真理提供前提和基础,激发自由在高维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同时,自由的类特质潜在地为社会的公共精神开辟现实土壤。重审自由类特质的哲学根基,展现它在报刊实践领域的功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理《新莱茵报》诉讼案的陪审法庭的发言(以"《新莱茵报》审判案"为标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考证。在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一贯性进行了论述,以原著为依据解释了自由报刊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5):67-68
<正>马克思1842-1843年在《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科隆市出版)工作期间,是他新闻观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集中发表了一批展现其新闻观的论文。其中一组关于《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的通讯,阐述了他的人民报刊思想和对报刊规律的认识。这组通讯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1卷351-354、396-408、411-42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工作是从创办<莱茵报>开始的,并且始终与新闻工作紧密联系,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报刊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马克思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治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相似文献   

7.
姚老师钧鉴: 看了贵刊一篇学术书简:《对〈学术规范与新闻学研究的深化〉一文的质疑》,觉得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位学生的驳论,逻辑混乱,自相矛盾。兹略述如下: 作者说:“作为一门科学,我国的新闻学理论体系中确实没有‘人民性’这个概念。”是不符合事实的。他论据是马克思只在1842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提过一次“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以后再也没提过“人民性”这个词。同时,列宁也“从未使用过‘人民性’这个词。”“毛泽东也十分重视报刊宣传的党性原则”,因此作者下结论说:“既然作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的革命导师们都没有深入阐述过党报的人民性,那么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3)
<正>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首次在中国公开了涉及马克思1842-1843年《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活动的6份文件。这6份文件中,最能简洁而清晰表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便是《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马克思1841年参与《莱茵报》的创办,1842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由于报纸的革命倾向,1843年1月20日,普鲁士政府公布了前  相似文献   

9.
吴瑶 《青年记者》2010,(4):73-73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工作是从创办《莱茵报》开始的,并且始终与新闻工作紧密联系,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报刊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马克思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延续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现代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所作为,并呈现以下发展取向: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的节目理念;区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地域优势;主持人说新闻和受众参与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8)
<正>《关于招贴法的辩论》一文是恩格斯论述无产阶级表达自由的经典论著,连载于1849年4月22、27日《新莱茵报》上,没有署名,中译文约8000字,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518-530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恩格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街头招贴是工人获取消息和知识、表达意见的主要途径,必须捍卫他们最低限度的精神交往权利。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季为民 《新闻大学》2023,(1):1-15+118
主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的新闻实践,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莱茵报》一直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如果只强调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不能完整理解该报的处境和立场。文章从报刊经营的角度去考证解读,以此作为研究《新莱茵报》的有益补充。面对资金短缺、激烈竞争、盈利压力等市场问题,马克思以市场规律制定经营策略,并得到市场认可。这是报刊在政治上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3.
1995年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出版,其中首次在中国公开了涉及马克思1842-1843年《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活动的6份文件。这6份文件中,最能简洁而清晰表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便是《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然而,除本文第一作者2002年为这份文件写过一个600字的词条介绍外,再没有见到任何学研资料。本文谨对这份重要历史文件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10):105-106
<正>"免费文学",又称"街头文学",是恩格斯对城市街头招贴和传单的一种褒义称谓。1849年4月13日,普鲁士王国第二议院第二十六次会议辩论国王内阁提出的招贴法案。恩格斯于4月22日和27日在《新莱茵报》发表关于这次议会辩论的通讯《关于招贴法的辩论》(一、二),分别实录和评价了议会上温和的左派和保守的右派关于"招贴法"的发言。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518-530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1)
<正>马克思论证报刊是社会的"第三个因素",发生在1843年初,时年他不到25岁,在《莱茵政治、工业和商业日报》主编的岗位恰好3个月。该报简称《莱茵报》,1842年元旦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科隆市创刊。1842年12月12日和14日,《莱茵报》分别发表驻摩泽尔的记者彼得·科布伦茨写的匿名通讯《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居民关注新闻界的下一步行动》和《关于乡镇财产必须退还》,报道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的贫困状况,批评政府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2):105-106
<正>"舆论纸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一种喻证,完整的表述是"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德文原文为"die Zeitungen als das Papiergeld der?ffentlichen Meinung zirkuliert"。[1]这一论断概括了报刊和舆论关系的特点,是他们舆论思想的经典阐述。"舆论纸币"的概念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这篇国际时评写于1850年11月1日,刊载于当年马克思主编的杂志《新莱茵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数字报实行收费,引发了业界对传统媒体办数字报业发展前景的思考。200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这个概念。新闻出版总署数字报业实验室给出了数字报纸的标准定义:  相似文献   

18.
1848~1849年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编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报纸上所有编排的内容,均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经济学理论和新闻职业意识的体现。《新莱茵报》通过全文发表草案文件、引用统计数据等多种方式贯彻了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提供“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事实的选择与报道中体现报刊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10,(3):1-1
重点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年底前完成中央首批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新闻出版总署日前下发了关于印发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六大要点勾勒出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决胜年的重点任务。"重点完成、全面推进,切实把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大力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现新的跨越。"这是通知为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定下的基调。通知指出,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有六大要点。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  王海 《新闻界》2014,(3):49-50
<正>"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观点,于1844年上半年在他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首先提出。詹姆斯·穆勒是1859年《论自由》一书作者斯图亚特·穆勒(又译"密尔")的父亲,英国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詹姆斯·穆勒1811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一文,最早奠定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法治基础,其中文版2011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了小册子。马克思看到他的经济学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部分"论交换"时,做了较多的摘录,其中"媒介"一节的6-8小节全文抄录。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