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2.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  相似文献   

3.
敖卓回 《师道》2004,(7):38-3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某市一所小学低年级的公开课上 ,许多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因而课堂氛围显得异常活跃。这件事在听课教师中引起纷纷议论。有些教师认为 ,尽管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但并未妨碍教学正常开展 ,或许正因此 ,课堂上才会出现争相发言的景象 ;另有一些教师则不以为然 ,他们说 ,虽然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言而未引起教学秩序的紊乱 ,但是这个班的学生一旦养成上课发言不举手的习惯 ,以后别的教师接这个班可就为难了。于是前者又反问 ,假如接班的教师也能像这位教师 ,岂不就不成问题了吗 ?不过 ,学生上课是不是应该先举手后发言 ,…  相似文献   

5.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6.
要发言,先举手.这似乎已经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了.小学生刚刚入学就被老师告知,上课不能随便讲话,想发言一定要先举手.从课堂常规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大家都不举手就发言,课堂还不乱成一锅粥了?  相似文献   

7.
敖周萍 《生活教育》2014,(16):99-100
正本学期开学的时候,从撤并的几所中学分配来两位教师。这两位教师在原来的学校曾担任计算机及美术教学。刚好学校有两位语文教师休产假,就安排新来的两位教师分别担任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个星期后,我问这两位教师是否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他们告诉我没问题,学生很喜欢上他们的课。我暗自高兴,萌生了亲身领略他们成功课堂的想法。于是,我走进了他们的课堂。没错,课上得很热闹,孩子们举手的举手,发言的发言,情绪  相似文献   

8.
曹振元 《海南教育》2014,(24):40-40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其年龄是成反比例的。低年级时,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举手非常踊跃,发言积极性高涨。但到了高年级后,课堂中举手的学生便逐渐稀少,有时候课堂成了教师自拉自唱的独角戏舞台,而本应是课堂教学主角的学生却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10.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而上课的教师一直微笑着注视这一切这样的课堂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而实际上,缺少了学生的倾听,缺少了一份沉静,学生的获益并不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天清…  相似文献   

13.
贯彻"素质教育",举手可以提升学生多方面发展。举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落实教育的同时,老师综合能力得到体现,运用感化的语言,带动学生举手,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适应能力。鼓励多举手,发现学生的优点。强化课堂交流发言,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4.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怎样。而举手发言是其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于是有部分教师就片面简单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和发言的多少。笔就曾耳闻目睹过这样几个关于“举手发言”的小花絮,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课堂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学生正在发言或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却将手高高举起,渴望老师让自己发言或对刚才的发言进行补充。等到老师真的叫到这些举手踊跃的学生,很多情况下他们却重复刚才发言同学已经讲过的内容,这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全部在争取发言上,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17.
秦苏 《教书育人》2006,(8):10-11
“初一学生抢着答,初二学生催着答,初三学生逼着答。”这便是当前课堂发言状况的真实写照。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年级越高,举手回答的学生越少,到了初三和高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会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如何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主动地举起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领导和教师达成共识:在课堂里,学生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不必过多指责。其次,学生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干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以往学生回答问题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作为学生是没有评价权利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改革举措,“淡化举手形式,鼓励自由发言”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要使班里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就必须使班里90%以上的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使他们的思路和教师讲的知识内容同步前进。但是,平时课堂上1/3的学生,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举手不发言,造成课堂上启而不发,鸦雀无声。怎样使不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积极举手发言呢?  相似文献   

19.
正一、让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发言,然后积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每天发言好的学生,发言次数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据发言的内容,适当地减轻他们的作业。虽然有的学生积极举手没有答对,但是通过举手也能在站起来的那一会儿努力地想答案,这就是一个进步。所以,不要让学生害怕举手,要让他们知道,举手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举动,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们主动举手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