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悲剧无疑是世上“最高的艺术”,它那种因美的毁灭所激荡起来的感情之流,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尝试着在教学中去体味它、表述它,并希望由此而使学生也受到熏陶……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富于独特的美学意义,不是崇高壮烈之美,而是朴素平易之美,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 ,首先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社会人物 ,其个人思想品格具有真善美的合理性。只有充分认可这个悲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 ,才能正确评价小说的悲剧艺术价值所在。从悲剧审美评价 ,《祝福》是一篇创造性实践悲剧艺术法则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5.
对于悲剧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作品的结局处理上。而应全方位把握。《桃花扇》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作品从景象层面——情节层面——意味层面,层层深入地呈现悲剧内涵,充分展示作者的悲情,同时也证明了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祝福》一文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却因时代的距离和一些语言的障碍难以让现在的中学生产生心灵的共振。而多数教师教学时又常常在对其语言的条分缕析中或在对其故事的肢解中丢失了作品的精髓,难以实现教学应有的感染效果。如何让学生走进作品,获得悲剧的审美体验,是当下教授《祝福》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决意要从长篇累牍的分析剖解中走出来,把一般要用四五节课完成的教学缩短到一节课,以最少的课时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在悲剧审美中获得灵魂的洗涤。  相似文献   

7.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是通过两条叙事线索展开的,一条是祥林嫂自身命运的不幸,另一条是"我"对此事的所见所闻,前者呈现出的是祥林嫂悲剧的戏剧性、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使这一悲剧的深刻性昭然若示。这种叙事方式承载了多重悲剧因素,从而使作品主题蕴涵深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教师能及时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想像荷花为何“冒”出来,荷花还有哪些优美的姿态等等。虽然“点”很小,但在常规教学中如能经常保持这样的意识和敏感,长期积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将是明显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谈《红楼梦》中侍妾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以花来喻女人.然而在逝去的岁月中,女人绝不会是玫瑰.她们是丁香,结着幽怨,悠悠地走了几千年.打开一部《红楼梦》,仿佛走进了女人的世界,如花美眷,燕妒莺惭,几乎包融了中国所有的美女.可美丽从来就不等于幸运,《红楼梦》中的女子大都给人一种悦目的心酸,而其中的侍妾又是不幸中尤为不幸者.我们可以用一种最单纯的想象去揣度卑微的妾,她明明知道丈夫身边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但她必须尽心竭力地去讨好侍奉,更何况妻妾从来就不会平分秋色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本课教学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此文,从中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阅读课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个人成长经历与现实生活背景决定其文学创作执着于中国乡村的变迁,关注与思考乡土文化的意义以及命运。《极花》是其乡土小说又一个高峰,更是他无法调解城乡文化矛盾与冲突最痛苦的"郁结"之作。作者通过圪梁村人、事、物等一系列生活细节密集性的记录,将读者视野聚焦于拐卖妇女事件的背后,反思在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文明成为当代社会主导文化的社会语境下,揭示了城乡二元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表达他对城市文明挤压、侵蚀下的乡土文明凋敝、没落甚至走向毁灭的担忧,更表现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审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矛盾、冲突交织的困境中,思索个人、农村乃至历史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在大多数作品中,无论就人物的身份,还是人物的气质、思想来看,“我”都有着作者的影子,鲁迅经常借助“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研究鲁迅作品中涉及到“我”的形象的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祝福》也并不例外。《祝福》中的“我”,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般的要饭的女人,“我”居然如此郑重其事、斟酌再三地回答她的问话,并为担心自己的话“怕于她有些危险”而惴惴不安,耿耿于怀;对于她的死,“我”又如此震惊和痛苦,以至于“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的散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时会将文本分解成一个个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久而久之,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便会缺乏个性化,无法感受到散文之美。教师要采用美文美教的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一、制作卡片,梳理脉络要体会到散文之美,首先就要学会如何精确地提炼文本的内容。初中学生虽然能对散文之美产生主观感受,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从"发现美——欣赏美——想象美——升华美"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语句的重复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表达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祝福》中就有多处重复,有时是完全重复,有时是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每一次重复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世界园林的奇迹。园中处处有美景。教学时,必须抓住五美学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总体布局美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了圆明三园。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团团围绕在圆明园周围,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篇目,这篇小说该怎么教学,语文教学界的同仁有许多方法。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尝试变换一个角度,抓住小说中的细微之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挖掘细节所体现的深刻思想,由此向全篇突破,理解小说的主旨,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一段文字: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  相似文献   

18.
<正>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状况,鲁迅先生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束缚为出发点,创作了《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祥林嫂就是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深受封建社会迫害而又在精神上顺从封建礼教的典型人物。该文章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祥林嫂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悲惨的人生遭遇,成为当时社会裹挟下悲剧的缩影。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构建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透过祥林嫂个人形象的解码,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语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在《祝福》中具体作用的分析,大多只是认为“我”是文中的一个角色,祥林嫂的三次到鲁镇,并被步步紧逼,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直至凄惨地倒毙在雪地里等,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引出和展现的。正是作为全部事件的见证人,在情节线索上起着贯串情节的“串场”作用,从而大大加强了故事的  相似文献   

20.
“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悲剧的契机。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有着中华民族种种的传统美德:善良、友善、勤劳。但这些美德并没有给她换来做人的基本权利。相反,她的这些美德却被封建礼教击得粉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毁灭了。封建礼教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而婚姻悲剧叉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