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傩文化是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文化,与后世的各类文艺形式发展有着渊源关系。本文从戏剧的角度,考察和比较了传至日本的傩文化与我国古代傩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延续至今的傩祭仪式和傩戏文化则是研究傩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傩文化的“活化石”,而且具有重要价值。处于甘肃中东部的傩文化历史悠久,不仅继承了古老的傩文化,同时又具有它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民间传统信仰形式。在右江河谷进行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布洛陀信仰具有多维性。从历史人类学来看,它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传承;从宗教人类学来看,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残存,与民间麽教信仰、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从生态人类学来看,它是稻作文化演进过程的一种社会记忆;从社会团结来看,在非正式制度意义上,亦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傩丑是维系祭祀力量、人神信仰、天地象征、乐仪娱艺的远古意识形态与社会思维的主要因素,是身份多元的中华种源文化。集群化的傩丑遗存是庞大的人文原生态认知场,万余年文化辐射,形成了包括社会生态圈、傩群文化圈、原始经济圈、教育教化圈的傩丑集群文化,蕴含民族表情史、动漫本质要素、前戏曲萌芽、野性创意智慧、非言语(文字)传播、原始思维发展等元素。从原生态丑学考察傩文化在我国首次以培育"集群"文化方式引导构建原始社会运行模式与原始文化集群化演变,在傩群文化背景下探究我国原始形态的"和谐社会"构建样态,借鉴傩种源文化血缘、演替、同构关系的建构追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渊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的"天"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信仰是继殷商帝信仰之后出现的一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从天之源及天帝信仰、诸子经典中关于天之论述、天帝信仰衰落及其对后世之影响三个方面,对早期中国的"天"信仰进行了论述,试图从信仰的角度找到一把打开中国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神话有原生态和次生态之分。原生态神话蕴含浓郁的原始意象、原始思维和原始信仰,所透露的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种古朴灵异的天性。次生态神话是由原生态神话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不同化背景下的次生态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神话形态。中国古代神话也经历了由原生态向次生态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神话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是儒家化和民间俗化。前使中国古代神话伦理化,后使中国古代神话世俗化。中国古代神话演变所出现的伦理化、世俗化倾向,体现出中国古代神话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向神话演变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沦源岩画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探究其所传达的中国古代绘画空间意识之源。在原始艺术阶段,中国的绘画就已经与西方在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拉开了距离。我们在建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大厦时,也必须注意到这种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永靖流传的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原始信仰和巫术色彩,人们用它还愿酬神、驱除邪祟、祈福平安、盼望五谷丰登,至今活跃在河州北乡境内乡间。继承古代巫舞的"傩祭"表演仪式,定是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并且融入人们情感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融合了该地区多元信仰、崇拜、民俗等文化而形成了具有典型西北特色的傩舞戏艺术,是古代傩礼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文章从傩的仪式、乐曲、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探究,试图探究其内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文章试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的古老理念;畏惧自然的神威,渴望战而胜之的人性本能;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祈求幸福安康的心理期盼等角度解读妈祖信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羌巴舞”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本原十分浓厚。文章从原始牧业文化、狩猎文化、巫傩文化和崇拜心理学等方面揭示了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对其文化本源的研究,使我们对“羌巴舞”这一人类重要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孔孟儒学,都表达了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观念和理想。他们在自己的著述和讲学中深情怀念和追随周原上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情景,反复表达着没有阶级压迫、社会和谐共融的社会理想。他们的这种主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也是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行世的价值基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文化渊源,当苏联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才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并全力献身其事业,中国人民才始终选择并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产主义因子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扼要介绍国内外关于操突厥语诸民族原始宗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萨满教(现象)是“通过巫术时无生命的自然起调整作用”为目的的、具有实用性的巫术行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维吾尔(回纥)等民族的早期宗教(包括原始宗教现象和民族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观念为主和以建立政权为目的而产生的,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柯克腾格里(天神)为中心、乌玛依女神、地一水神等神灵的早期多神教——“腾格里教”。  相似文献   

17.
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原始宗教基本理论问题,始终是研究人类社会意识及人类文化艺术起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从历史、客观角度,本着辩证和唯物的精神,对原始宗教的基本性质和形态特征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力图把握中国原始制陶工艺概念与先民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工艺概念的文化解释力和涵盖力,从研究工艺概念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与发展脉络。将与制陶工艺概念相关的古文字作为典型形式来进行研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典型形式和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拓展陶瓷工艺文化的外延,加深对中国古代工艺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认知。这种研究对于中国原始文化研究、原始制陶工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原始文化历经绳文、弥生和古坟三个时期。绳文时期是谜一般的文明滥觞;弥生时期是农耕文明的开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农业生活中得以萌发;古坟时期,日本基本完成了古代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日本产生了统一的大和语言以及基于多神信仰的原始神道教,确立了乐天积极、生机勃勃、追求明净自然的原始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