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全人类的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是反映全球化发展必然趋势的后现代文化哲学的核心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观至少包含如下精神内容:一是“特殊人性”向“普遍人性”转变的文化整合观;二是“文化革命论”向“文化建设论”转变的文化发展观;三是基于“地球家园意识”和“文化建设论”的文化研究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和谐思维方式;四是以立基于后现代范畴的公有制和民主制的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价值观;五是以人人享有求知、有知、用知的当然权利为本质内容的普遍自由概念和相应地以保障这种普遍自由得以落实而免遭侵害的公平机制为本质内容的普遍平等概念。  相似文献   

2.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是燕京大学的校训,取自《圣经》里耶稣的两句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带有神秘的宗教奉献气息.1905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的第一年,沈心工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其中写道:“将来吾国益加进步,而自觉音乐之不可不讲,人人毁其家中之琴、筝、三弦等,而以风琴、扬琴教其子女,其期当亦不远矣.”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创造教育最早的开拓者。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本质。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遗传的天才》一书,并首先进行“自由联想”实验,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思维的开端。1917年陶行知就赞许高尔顿,称他“殚精竭虑,以冀深造。五十年来,良多发明”,“其关系教育,至为重大”。他认为“遗传与习染交相为用。而人之性情备焉”,“教育之功,则在设备种种适当习染之机会,使遗传性情之正者得以发荣滋长(《遗传论》,载1917年《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1期)  相似文献   

4.
一、全民教育概述 全民教育是与教育机会均等密切相关的。它是以人的基本权利均等为前提的,受教育是一种基本权利,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就指出:“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权,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加强对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每个国家都应为了儿童的权益履行教  相似文献   

5.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6.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7.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坛经》是中国禅宗重要典籍之一。它以“即心即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为核心命题,建构起一个由佛性论、境界论、开悟论组成的完备的禅美学体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和对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至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11.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和词论家。其词论著作《词源》倡“意趣”说,以“清空”为核心,认为有“意趣”之作应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劲健俊爽。  相似文献   

12.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明代《刘子》评校本中的吴骞跋文为切入点,以证《刘子》作者非刘昼也。又透过内证法,从“本之易学”、“思辩同法”、“体系与全书结构相同”、“关键字词之相通”等四项,细论《刘子》与《文心雕龙》二书相通,尤以“势”论、“权变”论与“神”论等说法车辙一致,验《刘子》即刘勰所作,再驳吴骞所提《刘子》作者为刘处元之说。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得以发展壮大。 一、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倡导 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在《吾人最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可视为汉代首位赋论家,其赋论散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之中。司马迁赋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以“辞”泛指楚辞,以“辞赋”泛指汉初赋作,以“赋”特指楚辞或汉赋之单篇作品,体现了乱中寓整的辞赋观;其二,受“《诗》之风谏”的影响,提出了赋以讽谏的赋用论;其三,兼顾赋之思想性、艺术性,倡导文质并重的赋艺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两句《老子》中论道命题所包蕴的重要美学原理,运用当代学人据《周易》创造的“易象”、“象素”美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雨帆集》之“立象以尽意”、“立象之过程”和“大象之形声”,对《雨帆集》借助事物塑造形象所表达的情感、观念和义理,及其艺术成就,作出了肯定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其中所表达的正确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作者认为:“人的本质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人关系和天人关系。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两个关系是解决‘三观’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的本质的根本所在。《雨帆集》的大象的意义或价值。从义理的角度讲,主要就在于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上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9.
李贽人道观的内在结构是一个有深刻内容和较高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它以“普天之下更无一人不是本”的人学本体论为核心,以“童心”为“真心”、以“人性”为“真性”的自然禀赋论为基础,联结“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的知性平等论,“圣人与凡人一”的德性平等论,经由“各遂千万人之欲”的社会自由观,最后通向“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即人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李贽杰出的时代敏感、雄伟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变革意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殉道精神值得后人尊敬和效法,其理论内核为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深爱接”、“大重”及《金楼子》有“袭自《文心》”观之,昭明编纂《文选》或受到舍人的某些影响。然沈约“大重”《文心雕龙》,说明不了其在当时得到多大的关注;刘勰虽说被“深爱接”,然其远非昭明之最亲近者,“深”无以落到实处;《文选》与《文心雕龙》的诸多共同点,或在“历赏”之后,或人人均会如此,故不能不同。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